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苦力海上死亡及其对英移民政策影响(4)

http://www.newdu.com 2019-08-30 《历史研究》2018年第6期 汤水清 参加讨论

    注释:
    ①蔡鸿生:《十九世纪后期东南亚的“猪仔”华工》,《中山大学学报》1959年第4期;朱杰勤:《十九世纪中期在印度尼西亚的契约华工》,《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
    ②主要著作有彭家礼:《十九世纪西方侵略者对中国劳工的掳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十九世纪开发西方殖民地的华工》,《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历史上的华工出国》,《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6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中国劳力资源外流和“猪仔”贩卖的高潮》,《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张铠:《十九世纪华工与华人对拉丁美洲的历史贡献》,《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6期;梁碧莹:《美国与中国的“苦力”贸易——兼论十九世纪中国旅美“苦力”华工》,《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吴凤斌:《契约华工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家驹:《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态度与政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粟明鲜:《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的过程——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时期华工出国问题研究之一》,《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3期;《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的内外因素——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时期华工出国问题研究之二》,《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李金明:《五口通商后从厦门出洋的华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等等。
    ③如张忠祥把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进行比较研究;芮红磊较为详细地考察了劳崇光、蒋益澧、郭嵩焘、曾纪泽等湘籍官员在近代中国出洋劳工政策变迁中的作用;莫世祥分析了港英政府和澳葡政府在苦力贸易上的不同态度及英葡的论争。分别参见张忠祥:《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之比较》,《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芮红磊:《湘籍官员对晚清中国出洋劳工政策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历史系,2006年;莫世祥:《港澳苦力贸易与英葡论争》,《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④参见李家驹:《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态度与政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⑤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CO885/1/20.文件正文共141页,包含45份有关苦力移民通讯的副本,其中一些文件还带有少则1份多则10余份的附件;内容主要是1852年8月4日至1853年6月15日,英国外交部与殖民土地与移民部(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Office,以下简称殖民部)、殖民专员与殖民部、驻外官员与外交部等机构的往来信件。这份档案较详细地反映了1850年英船“蒙塔古夫人”号(Lady Montague)、“额尔金勋爵”号(Lord Elgin)等苦力船在旅途中发生大规模死亡后,英国方面对此进行的调查,以及英国政府内部对中国苦力移民情况与移民政策的讨论等。
    ⑥吴建雍认为,西方侵略者通过鸦片战争攫取的“五口通商”和“领事裁判”权,为掳掠华工铺平了道路,它是苦力贸易在鸦片战争后迅速兴起的一个原因。(吴建雍:《鸦片战争与苦力贸易》,《百科知识》1990年第11期)
    ⑦有关中国苦力出洋的内外因素,参见粟明鲜:《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的内外因素——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时期华工出国问题研究之二》,《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
    ⑧彭家礼:《十九世纪西方侵略者对中国劳工的掳掠》,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4-207页;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The Traffic in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1847-1874,Philadelphia:Xlibris Corporation,2008,p.177。“秃鹰”号和“拿破仑”号实为美国快船,“拿破仑”号是秘鲁船名,美国称其为“白隼”号(White Falcon)。参见Basil Lubbock,Coolie Ships and Oil Sailors,Glasgow:Brown,Son & Ferguson,Ltd.,1935,p.49。
    ⑨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The Traffic in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1847-1874,pp.169-172。(原书中去往古巴的海上死亡人数为16305人。此处数字是笔者根据书中所列表中的分年段数字相加后得出的)
    ⑩David Hollett,More Precious than Gold:The Story of the Peruvian Guano Trade,Madison,Teaneck: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2008,pp.152-153。
    (11)《罗伯逊致哈孟德文》(1854年11月10日)附件1《1849—1854年间,以殖民者的名称,在作工5年或8年的契约下受雇前往秘鲁的中国人数目表》,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9-91页。
    (12)《外交部官员余尔本勋爵致殖民土地与移民委员会官员伍尔考特函》(1858年7月17日)附件1《英国驻哈瓦那总领事J.T.克劳福致外交大臣文》(1857年12月30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170页。(原表中从中国装运的总人数、到达哈瓦那的总人数、途中死亡总人数以及平均死亡率均加总不准确,此系经过笔者重新计算得出,但到岸人数与途中死亡人数之和与装运人数仍不相符)
    (13)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The Traffic in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1847-1874,pp.174-177。1874年3月,英国驻广州领事罗伯逊在给外交部的一封信函中,附录了一份1845—1874年20年间苦力出洋途中造反闹事及乘客遇难案件表,其中也列举了1850—1872年发生的34起事件。但该表没有列出死亡人数,其所列事件马尔书中并未全部包括。(《英国驻广州领事罗伯逊致外交部官员滕德顿函》(1874年3月31日)附件3《1845年至1874年苦力船上造反闹事及船只乘客遇难案件备忘录》,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476-484页)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关于苦力船上中国移民的确切死亡人数,不同研究者可能因所引用史料的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以1855年美国苦力船Waverly号为例。美国学者马尔所列表中,船上人员为450人,暴乱中中国苦力死亡251人,途中死亡312人。而美国学者法利认为,该船死亡人数为600人。因为船上暴乱的苦力点燃船只后,船长和船员为了自己逃命,竟然封了船舱,导致600名苦力悲惨死亡。参见M.Foster Farley,“The Chinese Coolie Trade,1845-1875,”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vol.3,no.3-4,1968,p.260.
    (14)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The Traffic in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1847-1874,pp.142-143。
    (15)“Cooly Ships from Calcutta in Which Upwards of 12Deaths Have Occurred,” May 27,1847,CO 318/171,The National Archives,Kew。
    (16)David Hollett,More Precious than Gold:The Story of the Peruvian Guano Trade,p.153。
    (17)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The Traffic in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1847-1874,p.372。
    (18)“A Fatal Voyage,” Freeman's Journal,July 30,1852,British Library Newspapers,London。关于租船人,利物浦海运局(Liverpool Local Marine Board)在对大副帕菲特(John Parfitt)行为的特别调查报告中,根据帕菲特的证词认为该船由在广州里奇(Ritchie)商行的合伙人摩尔(Manual Mur)租用(有Mur的签名信为证);而泰晤士警察分局埃文斯(J.C.Evans)的两份调查报告中,第一份根据船长所述,提到租船人是里奇商行(the firm of Ritchie and Co.)的摩尔(Moore);第二份根据幸存船员的证词认为“蒙塔古夫人”号是由美国驻广州领事里奇租用,西班牙人摩尔押运。参见Enclosure 4,Enclosure 2(June 11,1852),Enclosure 3(June 21,1852)in no.1,Copy of a Letter from James Booth Esp.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9,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London:Printed by George Edward Eyre and William Spottiswoode,Printers to The Queen's Most Excellent Majesty,For The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853,pp.7,2,3,CO885/1/20,The National Archives,Kew。
    (19)“Mortality on Board the Ship Lady Montague,” The Times(London,England),July 1,1852, p.5。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s, Times Newspapers Limited.关于船上中国苦力人数,船长史密斯在接受调查时说有447人,而大副帕菲特坚称为446人(包括《泰晤士报》在内的当时报刊报道即为446人)。该船原定中国苦力人数为450名,根据幸存船员所述,有两三名因为感染上了性病,被送回到岸上,这又与船长所说的447人比较符合。但幸存船员对上船中国苦力只有一个概数(440—450),因此也不能就此断定447人是准确的。至于马尔书中列表显示的440人,因表中还显示卡亚俄暴动时的死亡者中包括船长,而这与事实不符,故亦疑其数字并不完全可靠。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446人的说法。关于船上总人数,英国政府的调查和报刊都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仅指不少于500人或约500人,只有澳大利亚霍巴特的《殖民地时报》明确说是503人。分别参见Enclosure 2(June 11,1852),Enclosure 4,Enclosure 3(June 21,1852) in no.1,Copy of a Letter from James Booth Esp.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9,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p.6,2,3; 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The Traffic in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1847-874,p.176;“The Pestilent Ship,‘Lady Montague’,” Colonial Times(Hobart,Tas.),April 16,1850,http://trove.nla.gov.au/newspaper/article/8767006。
    (20)Enclosure 2(June 11,1852),Enclosure3(June 21,1852),Enclosure 4 in no.1,Copy of a Letter from James Booth Esp.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9,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p.2-8;“Mortality on Board the Ship Lady Montague,” The Times,July 1,1852,p.5.该船到达卡亚俄的日期,航海日志显示为6月27日,但据《泰晤士报》所引史密斯船长致船东的信中说的是6月20日。
    (21)“A Fatal Voyage,” Freeman's Journal,July 30,1852。
    (22)“Mortality on Board the Ship Lady Montague,” The Times,July 1,1852。
    (23)J.H.Brown to J.H.Farrer,May 29,1852,TS 25/615,The National Archives,Kew.霍利特认为“蒙塔古夫人”号是1852年6月回到伦敦,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该船5月9日就抵达距离伦敦数十公里的格雷夫森德港,在那里停留了一天。参见David Hollett,More Precious than Gold:The Story of the Peruvian Guano Trade,p.154;“Ship News,” Times,May 10,1852,p.2,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Times Newspapers Limited。
    (24)“News,” North Devon Journal,July 29,1852,p.6,British Library Newspapers,London。此前《泰晤士报》的报道中认为只有3人随船回家,应该是指南安普顿的这3名本地人。
    (25)J.H.Brown to J.H.Farrer,May 29,1852,TS 25/615,The National Archives,Kew.
    (26)Enclosure 3(June 21,1852)in no.1,Copy of a Letter from James Booth Esp.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9,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4.相对于“蒙塔古夫人”号死亡人数及其死亡原因的概括性叙述,关于另一艘英船“额尔金勋爵”号死亡事件的报告就显得详尽得多。1853年2月8日,英属圭亚那总督巴克莱(Barkly)致信英国殖民部大臣纽卡斯尔公爵(Newcastle),陈述了有关“额尔金勋爵”号死亡事件的调查情况并表达了自己对用补贴激励移民的态度,同时转交了一份由英属圭亚那一位熟悉中国人生活习俗和海域情况的政策院成员、卫生局长和警务总监(在事件发生后,总督指定这三人组成了一个“中国人委员会”调查此事)联署的调查报告。报告中附有该船沿途在新加坡、安杰尔、好望角装卸的货物清单、从厦门到德梅拉拉船上中国苦力生活用品清单、船上药品和医疗设备清单、死亡者名单(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死因及日期)、致病原因以及采取的医疗措施等。参见Enclosure in no.36,Copy of a despatch from Governor Barkly to the Duke of Newcastle,February 8,1853,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p.95-102。
    (27)Fred Thesiger and Fitz Roy Kelly to Temple,July 5,1852,TS25/615。
    (28)“Mortality on Board the Ship Lady Montague,” Times,July 1,1852,p.5。
    (29)“News,” North Devon Journal,July 29,1852,p.6。
    (30)“Mortality on Board the Ship Lady Montague,”Times,July1,1852,p.5; “Awful Mortality on Board the Ship Lady Montague,”Daily News,July 1,1852,British Library Newspapers,London; “Mortality on Board the Ship Lady Montague,”York Herald,July3,1852,p.8,British Library Newspapers,London;“A Fatal Voyage,”Freeman's Journal,July 30,1852“; News,”North Devon Journal,July 29,1852,p.6;“Immense Mortality on Board the Ship‘Lady Montague’,”The Lancert,vol.60,no.1506,July 10,1852,pp.44-45.关于“蒙塔古夫人”号发生大规模死亡事件的最初报道,见于1850年4月16日澳大利亚马斯塔尼亚的霍巴特《殖民地时报》。1850年4月13日,该船到达霍巴特(该船大副所记的航海日志记载为13日,但《殖民地时报》报道是周五即12日晚到达霍巴特),在那里停留了17天,直到4月30日才离开。在到达霍巴特时,该船已有194名中国苦力死亡,此后到记者发稿时,又有六、七人死亡。《殖民地时报》记者担心,如果该船到达目的地(他认为是利马)而不停留的话,这起使人震惊的中国苦力死亡事件会被世界忽视。为了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他用悲愤的心情记录下了此事。另外,1850年7月23日《香港纪事报》也有该船中国苦力海上死亡的报道。但这些报道都没有在英国本地引起关注。参见“The Pestilent Ship,‘Lady Montague’,” Colonial Times(Hobart,Tas.),April 16,1850,http://trove.nla.gov.au/newspaper/article/8767006;《英国驻广州领事罗伯逊致外交部官员滕德顿函》(1874年3月31日)附件3《1845年至1874年苦力船上造反闹事及船只乘客遇难案件备忘录》,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476页。
    (31)J.H.Farrer to H.Waddington,June 10,1854,HO45/5814,The National Archives,Kew。
    (32)James Booth to H.Waddington Esq.June 17,1854,HO45/5814。
    (33)James Booth to H.Waddington Esq.,June 14,1854; Ruhr Mayne to H.Waddington Esq.,July 6,1854,HO45/5814。
    (34)根据马尔的统计,1850—1852年,包括“蒙塔古夫人”号在内的10艘苦力船发生过暴动,其中6艘悬挂英国国旗。另据李春城等人研究,1851年12月至1852年10月,“当厦门的苦力贸易进入疯狂阶段时”,就接连发生了6起苦力暴动事件,其中有5起发生在英国的苦力船上,它们是“胜利”号、“比特利斯”号、“斯巴顿”号、“巴拿马”号和“吉斯特鲁德”号(马尔的统计中没有出现“斯巴顿”号,而且认为“胜利”号(Victory)、“比特利斯”号(Beatrice)是从金星门出发的,且“比特利斯”号悬挂的是秘鲁国旗)。李春辉、杨生茂没有说明数据来源。但彭家礼所列1850—1972年苦力船海上遇难事件表中,同一时期发生的6起苦力暴动事件船名及其船籍与此相同,仅有一点区别,彭著中“比特利斯”号的出发地是香港。参见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The Traffic in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1847-1874,p.176;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第92页;彭家礼:《十九世纪西方侵略者对中国劳工的掳掠》,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4辑,第210-211页。
    (35)英国曾是黑奴贸易的主要参与者,随着废奴运动的发展,先后于1807年和1833年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和废除奴隶制法案。为了解放英属西印度的奴隶,英国支付了2000万英镑作为对奴隶主损失“财产”的“补偿”。不仅如此,英国还是推动其他国家废除奴隶制的最主要国家,秘鲁即是在英国的压力下于1851年废除了奴隶制。参见David Hollett,More Precious than Gold:The Story of the Peruvian Guano Trade,pp.146-149。
    (36)No.8,Copy of a letter from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to Herman Merivale Esq.,October 9,1852; No.4,Copy of a Letter from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4,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p.18,13;参见克里门蒂:《中国人在英属圭亚那》,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7页;Persia Crawford 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London:Frank Cass & Co.Ltd.,1971,p.99。
    (37)克里门蒂:《中国人在英属圭亚那》,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6辑,第5-6页。
    (38)No.4,Copy of a letter from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4,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p.13-14.
    (39)这些移民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从招募、装运到雇用华工,由外国人直接主宰。这与鸦片战争前从移民招募、转运到定居都有赖于业已存在的中国人的传统移民模式迥然不同。其结果是导致前者在移民区难以形成华人社会,即使形成也难以长期延续,而后者则是在移入地形成一个由共同方言、血缘宗亲及同乡地缘关系构成的华人社会。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不同模式,参见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李明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5-106页。
    (40)No.4,Copy of a letter from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4,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14。
    (41)No.5,no.2,Copy of a letter from T.F.Elliot Esq.to the Right Hon.Lord Stanley,August 30,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p.17,12。这是两封发信人、收信人和时间相同但内容不同的信。从内容看,No.5应该是前一封,这封信告知外交部,有些殖民地为了引进中国苦力通过了法律,并建立了基金,但考虑到此事的性质和从外国引进移民的困难,殖民部认为有必要了解外交部对该事件的看法。信中还表达了对第四种移民模式的支持。No.2主要是询问外交部对于苦力移民是否考虑提出立法建议。
    (42)参见《包令致马姆兹伯利文》(1852年5月17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2-3页。包令这里所说的英国移民法律,是指英国乘客法案,该法案规定在热带航行的船只应为每一位乘客提供15平方英尺的舱位,但法案并不适用于中国苦力,后来的中国乘客法案中也没有采用该法案中的舱位标准。
    (43)《包令致马姆兹伯利文》(1852年10月1日)附件4《上海领事阿礼国致包令的报告》(1852年9月1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27-28页。
    (44)No.6,Copy of a letter from H.U.Addington Esq.to Herman Merivale Esq.,September 7,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17。
    (45)Persia Crawford 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p.93.
    (46)No.4,Copy of a letter from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4,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13。
    (47)J.T.White,Esq.to Governor Barkly,June 21,July 19,August 21,1851,Colonial Office:Emigration from China to West Indies,December 22,1851,London:Primted by George E.Eyre and William Spottiswoode,Primters to the Queen's most Excellent Majesty,For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CO885/1/19,The National Archives,Kew。
    (48)1852年10月,英国殖民部在给怀特的任命指示中指出,移民代理人办事处设在香港,以此展开招工活动,但在不致引起中国政府或其地方当局明确反对的情况下,也可到香港总督指定的其他港口进行苦力招工。此次招工首先是满足英属圭亚那和特立尼达的需要,其次是在政府监督下为其他英属西印度招工。指示强调,代理服务只是一项过渡时期的办法,该项任命也并非永久性质。怀特到香港后,顺利完成了1852年的招工任务。1853年,怀特再次获得任命。同时,殖民土地与移民委员会、代理商务总监包令、怀特和英属西印度有关方面再次确认,怀特在香港设立总办事处,作为招工活动的基地,并仅从香港发送苦力移民出洋。但该年招工季,由于西方国家从中国招募苦力的竞争相当激烈,香港船运价格高涨,怀特擅自委托德记洋行派船前往非条约口岸南澳招工。这被认为公然不顾中英两国所订条约和女王的有关敕令,因而受到外交部的训斥。1854年6月,怀特被召回英国,不再受命。参见Enclosure(October 1852),no.8,Copy of a letter from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 to Herman Merivale Esq.,October 9,1852 in no.9,Copy of a letter from T.F.Elliot Esq.to the Colonial Land and Emigration Commissioners,October 20,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p.20-21,21;《英国殖民部官员梅利维尔致英国外交部官员阿廷顿函》(1853年9月15日)附件1《殖民土地与移民委员会致梅利维尔函》(1853年7月27日)、《梅利维尔致阿廷顿函(摘要)》(1854年3月28日)附件2《怀特致殖民土地与移民委员会文(摘要)》(1853年12月10日)、《阿廷顿致梅利维尔函(摘要)》(1854年4月4日)、《梅利维尔致哈孟德函》(1854年6月12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39、48、56-57、58页。
    (49)No.35,Copy of a despatch from Governor Barkly to the Right Hon.Sir John S.Pakington Bart,January 24,1853; Enclosure in no.36,Copy of a despatch from Governor Barkly to the Duke of Newcastle,February 8,1853; Enclosure 1(March 9,1853) in no.38,Copy of a despatch from Governor Henry Barkly,Governor of British Guiana,to the Duke of Newcastle,March 12,1853; No.43,Copy of a despatch from Governor Lord Harreis to the Duke of Newcastle,May 7,1853,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p.91,95,108,131-132;《英国殖民部官员梅利维尔致英国外交部官员阿廷顿函》(1853年9月15日)附件1《殖民土地与移民委员会致梅利维尔函》(1853年7月27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37、39页。有学者认为,第一艘装运中国苦力出现在英属西印度的船只是从南澳出发,于1853年3月到达特立尼达的“澳大利亚”号。(参见Basil Lubbock,Coolie Ships and Oil Sailors,p.50)这是不准确的。
    (50)“A Fatal Voyage,” Freeman's Journal,July 30,1852。
    (51)《马姆兹伯利致包令文》(1852年7月20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4页。
    (52)Copy of a letter from the Right Hon.Lord Stanley.to Herman Merivale Esq.,October 18,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12.
    (53)根据幸存船员的说法,“蒙塔古夫人”号上的中国苦力直接睡在底层甲板上。Enclosure 3(June 21,1852) in no.1,Copy of a letter from James Booth Esp.to Herman Merivale Esq.,August 9,1852,Correspondence Relative to Emigration of Chinese Coolies,p.3。
    (54)分别参见《包令致马姆兹伯利文》(1852年9月25日)附件1《驻广州领事埃姆斯雷致包令文》(1852年8月25日)、附件3《厦门领事馆第一帮办温彻斯特博士关于移民出洋问题的笔记》和《附言》(1852年8月26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9-10、16、22页。
    (55)《英国殖民部官员梅利维尔致英国外交部官员阿廷顿函》(1853年9月15日)附件1《殖民土地与移民委员会致梅利维尔函》(1853年7月27日)、《纽卡索尔公爵致香港总督文瀚文》附件1《殖民土地与移民委员会的报告》(1853年8月19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39-40、140页。
    (56)《殖民部官员J.皮尔致哈孟德函》(1854年9月7日)附件《香港副总督凯英致纽卡索尔文》(1854年6月5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84页。
    (57)Chinese Passengers Act,1855,FO97/101,The National Archives,Kew。
    (58)根据马尔对68艘移民船上苦力暴动事件的统计,发生在13艘英国船上的暴动主要集中在1855年前,其中1850—1853年的4年间就有7起,而1855—1872年的13年间减为6起(包括1855年的Samuel Enderby号)。从香港出发的船只仅为3艘,从澳门出发的则有34艘。参见Arnold J.Meagher,The Coolie Trade:The Traffic in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1847-1874,pp.176-177。
    (59)1855年10月6日,包令在致信威廉·莫尔斯沃士爵士的信中指出:“从中国的合法开放口岸移民出洋活动现在差不多完全停止了。招运移民出洋的事目前集中在未经开放,并且远离英国领事控制范围之外的非法地点进行,主要是汕头南澳、金星门和澳门。从这些地方出洋的移民不是由英国船装运,也不是女王陛下的臣民经手招到的。”(《包令致威廉·莫尔斯沃士爵士文》(1855年10月6日),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第149-150页)由此可见,《中国乘客法案》的实施,在其法力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非法苦力贸易活动的效果。
    (60)Persia Crawford 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p.115.
    (61)M.Foster Farley,“The Chinese Coolie Trade,1845-1875,” p.265。
    (62)关于英国政府寻求中国苦力移民合法化的更多考察,参见Persia Crawford 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pp.112-127;李家驹:《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态度与政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彭家礼:《十九世纪西方侵略者对中国劳工的掳掠》,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4辑,第221-228页;粟明鲜:《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的过程——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时期华工出国问题研究之一》,《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3期;《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的内外因素——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时期华工出国问题研究之二》,《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