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推动乡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大战略,它既具有战略层面上的宏大,又具有乡村治理层面上的具体,有效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当下的西部农村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近郊村、资源村、贫困村、普通村。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需求不一,治理侧重不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乡村治理在微观层面具有较强的耦合性,这一战略布局引领我们构建西部乡村有效治理的四个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当下西部乡村治理提供目标引领,在贫困乡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成为现阶段的共识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西部乡村治理提供动力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助推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西部乡村治理提供保障引领,营造有序、安全和正义的发展环境;“全面从严治党”为西部乡村治理提供组织引领,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三农”工作队伍。 【关键词】“四个全面”;西部乡村;协调发展;有效治理 【作者简介】罗洪,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合作治理视阈下西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研究” ( 19XZZ08)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四个全面’融入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 2015GX070) 、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 2018ZDMK02) 阶段成果。 在我国宏大的治理体系中,西部乡村是“东西部区域差距”和“城乡二元差距”的交汇点,部分西部乡村呈现“内卷化”,“乡村相对衰退”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对上述问题的有力回应。 新时期,乡村治理备受关注,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概而言之,学术界关于乡村有效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乡村治理理论,多数从国家——社会和传统——现代两个理路建构乡村治理理论;第二,乡村治理研究方法,主流是实证研究和个案深度扫描相结合,文献解读和规范研究也成为部分学者的选择;第三,乡村治理主体,基层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新乡贤、返乡农民工、下乡资本和新型社会组织等;第四,乡村治理体系和机制,“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体系,其中,对“乡规民约”的研究较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和法治保障”的机制,关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研究较多;第五、乡村治理的背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精准扶贫、“三农”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等研究;第六,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贫困问题叠加对乡村治理的复杂影响。 新时期关于乡村有效治理的成果颇丰,其不足之处在于,尚有很大的深入研究空间,特别对西部乡村的特殊性和区域分化关注不够。本文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探讨西部乡村的协调发展和有效治理,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战略布局最大的特点便是“全面性和协调性”,它从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乡村治理协调发展和有效治理的基本路径,有助于切实推进西部乡村振兴。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西部乡村治理提供目标引领 为推动西部乡村现代化进程,我国实施了一套组合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等。上述战略举措建构了一个立体化的西部乡村治理体系,本文拟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轴心,剖析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式提出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一时期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才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二,两者对应的范围有差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聚焦于我国广袤、相对贫困和传统特征较为明显的乡村,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囊括了城市和乡村,城市之中的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失业人员)也包含在内;其三,二者具有相近的意涵。以经济方面的指标为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乡村居民“生活宽裕”,邓小平同志建构了经典的“小康”标准:“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其实质可概括为一种比较宽裕的生活境况。综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在提出时间和对应范围有所不同,但在西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二者应该协同推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精准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兜底”任务,“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论述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精准脱贫”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把西部乡村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近郊村,即距离市区和县城较近的乡村,基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以及城市由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发展规律,这类乡村前景最好,是富裕村的代表,“强富美”是其追求的目标;二是资源村,包括乡村旅游资源、交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这类乡村被称为“土豪村”。如凉山州“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召开2013年分红大会,分红金额达超过1300万元,其70%的收入来源于当地水电站的建设与入股投资分红”,这类乡村亦追求“强富美”,其最大的隐患是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其发展难以具有可持续性;三是贫困村,生存环境较为恶劣是其显著特征,如凉山州有名的悬崖村,贫困村在西部的数量要多于“近郊村”和“资源村”,这些贫困村是“精准脱贫”的对象;四是介于贫困村和富裕村之间的普通村,这一类型村庄在西部数量最多,生存环境比贫困村稍好,在温饱之上,但无特殊资源,距离富裕较为遥远,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这一类村庄是追求“生活较为宽裕”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综上所述,在西部乡村,贫困村是“精准脱贫”的对象,其务实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数量较少的“近郊村”和“资源村”则已经超越小康,开始追求“强富美”,数量最多的“普通村”应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嵌入西部乡村治理体系中,前者对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对应西部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西部乡村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又是当下西部乡村振兴的共识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的引领下,乡村振兴应该分为三阶段:全面建成小康、初步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现代化”既是我党第二个百年目标,又是西部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从西部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漫长进程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西部乡村振兴的近期目标。“贫困村”脱贫,“普通村”实现“生活宽裕的小康”必然为建国一百周年全面实现西部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