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全国民族运动会价值观的嬗变 3.1 本土身体文化符号的自觉 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价值观由追求锦标主义到注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嬗变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由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同建构而成,每个体育项目又是由一连串的身体动作组成,这些动作作为符号,传达着该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表达着社会意义、书写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由这些动作构成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身体的动态符号,可以跨越语言进行交流和传播。作为符号系统,各民族传统体育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信的发展过程。文化自在强调该文化的客观存在,而文化自觉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 从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开展来看,1953 年第1 届运动会所展现的就是一种文化自在,“大会的目的就在于整理研究民族形式体育,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逐步地予以提倡和推广,使之成为科学的、为广大人民所爱好的体育项目”。此次运动会在于搜集全国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系统,是向全世界展现中华各民族“站起来”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缺少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区别的深入认识,以及客观条件所限,全国民族运动会采取奥运模式运作,导致在民族团结的舞台上过分追求锦标主义的价值观。 锦标主义价值观带给全国民族运动会一系列问题,引发国人对中华民族体育和西方现代体育关系的思考,“文化自觉”意识逐渐萌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是指中华民族对于其自身体育文化的自知之明,既要清楚长处,又要了解短处,要正确认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娱乐性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整体健康观、道德观的体现。西方现代体育是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体育,具有跨民族性、跨地域和季节性的特点,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全国民族运动会与西方锦标主义奥运会存在较大差别,不能照搬西方奥运会模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淡化锦标精神,转而加强对“中华民族一家亲”价值观的培养和构建,这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呈现。 对比两种价值观在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展演后,认为锦标主义价值观讲求“多元”分散的各民族运动,是现代西方体育的产物。它强化竞技精神,是职业运动员的舞台,讲求更高、更快、更强和追金夺银的争霸,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中华民族一家亲”价值观讲求“一体”集中的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产物。它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民众的共享,讲求更团结、更和谐、更健康和休闲娱乐的目的,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必须进行价值观的转变,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价值观,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全国民族运动会办会宗旨所在。 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国人更加认同并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经过时间的历练和不断探索,全国民族运动会逐渐走向成熟,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本土身体文化符号自觉的产物,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由“自在”走向“自觉”“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3.2 从政治符号到符号政治 “政治往往影响体育的性质、任务和目的”。体育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政治需要。作为身体运动符号的各民族传统体育,在全国民族运动会大舞台上的展演,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产物,是国家实施民族团结政策的一种机制,也是政治的符号表达。在运动会上各民族被要求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参赛,身体演绎着具有民族性、竞技性、观赏性、安全性的项目。此时各民族运动员的身体不再仅是生物学上的物理事实,而是由权力覆盖、赋予其意义的驯顺的身体。这种被打上烙印的身体,是“政治身体”,是被权力、社会和文化不断塑造和建构的结果,也是承载意义的隐喻。这些“政治身体”演绎着各民族的共存、共享、共荣,展现着国家政治策略和民族政策。 全国民族运动会初衷就是超越运动竞技性,其真正魅力在于文化意义和政治价值。第1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第5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办会宗旨是“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8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主题词是“团结、强健、奔小康”。第9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主题词是“和谐中华,多彩贵州”。第10 届为“相聚内蒙古,共圆中国梦”。第11 届为“奋进新时代,中原更出彩”。这其中的“国防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小康”“和谐”“中国梦”“新时代”正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全国民族运动会通过各种图像和文字符号传达、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政治使命。 受奥运梦和锦标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各民族在全国民族运动会上更多的是争金夺银,中华民族“多元化”不断加深,在面对国外政治、经济、文化冲击下,若国内只讲求“多元”而忽视“一体”,中华民族必将遭受重创,一盘散沙。基于此,需要淡化锦标意识,共同团结奋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价值观不是取消民族差异,而是在自觉、自愿、自主基础上的取长补短,不是政治强制推进,而是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在全国民族运动会这个文化空间中,国家借助会徽、主题词、领导题词、竞赛规则、官方媒体话语等各种符号加强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表达着“一体”的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政治导向和政策实施不仅需要借助“国家在场”的符号(国旗、国徽、国歌、国家领导在场等)展演,同时还需要媒体的传达。“媒体政治不是所有的政治,但所有的政治必须通过媒体影响决策”。从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媒体报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意志的表达,通过这些主流媒体的表达,想象的共同体成为现实。从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各种符号展演中看出,“参与体育和娱乐的权利已经是现代国家建设项目的核心方面之一,提供培养新的成员和归属感的手段,并将不同的族群纳入共同的领土中”。 当今世界是符号权争夺的时代,“可以说,不仅是各民族国家,而且整个人类文明,所面临的问题大半是符号问题”。善于掌握、运用符号是政治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从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价值观演变可以看出,国家逐渐认识到符号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征用各种符号为其政治服务。运动会场内外的各种符号不再是政治象征符号的一部分,而是将全国民族运动会视为“政治符号场”。这个符号场必须站在国家建设的高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铸就民族基石;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凸显国家意志,强化国家治理功能。因此,可以将全国民族运动会视为一次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的政治再造过程,可视为符号政治。 4 结论 全国民族运动会是我国各民族展现传统体育文化的舞台,又是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信”发展的符号场,还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构建的载体。通过对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各种图像符号、文字符号、语言符号、身体符号等的分析,将其价值观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锦标主义时期,第二阶段为“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期。两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划界,只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锦标主义是全国民族运动会前期的主要价值观,集中表现为全盘照搬现代西方体育运动会,特别是奥运会的理念和运作模式,包括各种锦标符号如奖励机制、体育符号、“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体育宗旨等。因锦标主义存在诸多弊病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的强化,使其逐渐淡化。但这种淡化并不意味着锦标主义彻底消失,而是部分符号采取了“本土化”和“在地化”的模式继续存在。“中华民族一家亲”价值观是我国民族团结政策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全国民族运动会一直以来的办会宗旨就是民族团结,但是在锦标主义价值观强烈时,民族团结被各代表团“争金夺银”所掩盖,而随着民族的文化自觉,场外的媒体报道以及场内各符号的再建构,中华民族的“一体”符号增多,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使全国民族运动会成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这种嬗变不仅是中华文化自觉的产物,更是政治认同和政策施行的舞台,是国家在场下政治符号展演的文化空间。当今时代是高度符号化的时代,国家要掌握符号话语权,将符号进行重构和利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体育具有两种重叠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它具有创造社会凝聚力的内在功能。另一方面,具有促进和宣传一个国家在国外的力量的外在功能”。全国民族运动会需要在尊重差异、缩小差距、不强调特性的基础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更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彰显国家形象,展现中华民族自信。借鉴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世界土著人运动会等经验,“建立一个非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体育文化体系与生态空间,让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得以在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进行交流、融汇与互动发展”,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从略,文章来源于《体育学刊》2019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