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农业起源的考古学探索——从安诺遗址到圭拉那魁兹洞穴(2)

http://www.newdu.com 2019-10-08 文物春秋 陈淳 参加讨论

    三、特化坎项目
    特化坎河谷位于墨西哥城南约150英里的普埃布拉州南部和瓦哈卡州最北端的墨西哥高地中心。由于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非常干旱,适合有机物的保存。1960年,麦克尼什考察了特化坎河谷,在科斯卡特兰(Coxcatlan)附近一处岩棚的探坑中发现了原始玉米棒,令他感觉已经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地点。在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麦克尼什启动了特化坎植物考古学项目,组织起一支多学科团队。除了考古学家之外,他邀请了6位植物学家分析植物,两位专家研究灌溉,他的研究生肯特·弗兰纳利研究动物遗骸[14]。
    在前三年的勘察中,麦克尼什团队发现了392处史前遗址,包括临时营地及城市废墟。他们对其中30处遗址进行了探掘。其中5处旷野遗址和7处洞穴(岩棚)遗址存在很厚的地层堆积,从这12处遗址的地层堆积中可以分辨出140处居住面。麦克尼什在谈及特化坎项目的目的时说,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和都市生活的基础,如果能够在中美洲找到农业起源特别是玉米驯化的证据,我们就能够了解中美洲文明是在哪里和如何起源的[15]531。
    从1961年到1968年,特化坎项目揭示了从古印第安时期到西班牙征服时期长达12000年的连续文化发展序列。与布雷德伍德在伊拉克的扎尔莫项目一样,特化坎项目证明了农业在新旧大陆的起源要比柴尔德推测得更早,而且生计转变过程也更为缓慢[2]。1949年,麦克尼什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他从正在发掘的墨西哥东北部塔毛里帕斯山(Tamaulipas)遗址的文化层里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原始玉米棒。这一发现激励他将探索新大陆农业起源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也令他意识到多学科交叉方法在断代和信息提炼方面的重要性。于是,他在特化坎项目中邀请考古学科之外的专家参与发掘,利用所有相关科学领域的技术来共同分析这些遗址的出土材料。
    由于特化坎河谷极为干旱,所以5个洞穴中55个居住面上的所有东西都保存了下来,统计和编目的标本数量达75万件,包括食物、粪便、易朽的人类遗骸和人工制品。这些材料不仅有助于重建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够为生计、食物习惯、食谱、葬俗、祭祀、气候变化甚至洞穴栖居的季节研究提供大量的证据。
    麦克尼什将特化坎河谷的文化序列分为九个时期。
    1
    阿惠雷亚多期(Ajuereado),约公元前10000~前7200年前。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小游群为代表的狩猎采集经济,该期早段狩猎和诱捕的对象是目前已经绝灭的动物如马和羚羊,后段都是现生的小型动物,如兔子、囊地鼠、老鼠和龟。花粉和动物群分析表明,更新世末的气候要比今天稍冷,并比较湿润。植被主要为旱生类型,但是不像现在的特化坎河谷,而是一种牧豆草地景观。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以两面加工的刀和尖状器、端刮器、雕刻器以及粗糙的柱状石核和石叶为代表。不见磨制或碾磨石器。
    2
    古代期的埃尔列戈期(El- Riego),相当于旧大陆的中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200~前5200年。这一时期人群的生计延续之前的狩猎采集,人口有所增加。栖居形态也有变化,分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游群旱季营地和延伸家庭组成的雨季大营地。该时期的先民可能经常利用后来被驯化的植物,如西葫芦、辣椒、鳄梨,并可能采集和食用野生玉米,还有棉花。打制石器包括多种两面尖状器或矛头,较多大型的平—凸刃刮削器和砾石砍斫器。前一时期的石叶、雕刻器和端刮器仍然制作和使用,但是磨制石器和敲琢器大量出现,石杵和石臼尤其丰富。并首次发现编织的网、篮子和飞镖。该时期最重要的发现是存在人牲的丧葬形式,老人、儿童和妇女的尸体和头骨有被焚烧、烘烤和敲碎的痕迹,表明信仰和仪式的复杂化。
    3
    科斯卡特兰期约公元前5200~前3400年。这个时期的人群延续以前的生计,早段利用野生玉米、辣椒、鳄梨和葫芦,中段利用苋菜、豆子和西葫芦,并见证了植物驯化的开始。石器工具包括各种打制的两面尖状器和矛头,制作较为标准的石叶,还有新式的刮削器和砍斫器。真正的石磨盘和磨棒取代了石杵和石臼。该时期随着对农业依赖的加大,萨满在栽培、收获和生死仪式的活动中作用日益增大。
    4
    阿贝哈斯期(Abejas)约公元前3400~前2300年。该期的栖居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坑穴屋(pit house)出现。洞穴仍然被小游群用作旱季营地,河谷阶地则是大游群的营地,由5~10个坑穴屋组成,有的看似全年栖居。这种定居因粮食生产更为有效而成为可能,除了以往利用的动植物外,增加了驯化的刀豆、南瓜和含墨西哥类蜀黍基因的杂交玉米。人们也利用棉花,驯化了狗。尽管有这些驯化物种,但是人类粪便的分析表明,他们的食谱70%仍然依赖野生动植物。人工制品变化不大,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类型,如石碗、石锅、黑曜石长石叶等。该时期代表了墨西哥的“新石器革命”,但是人口并没有明显增加。
    5
    普隆期(Purron)约公元前2300~前1500年。该时期的重要发现是出土了早期三排颗粒的玉米棒和非常粗糙的陶片。后者形制模仿石碗和石锅。虽然这是中美洲最早的陶器,但可能受到其他地区更早陶器的影响。该时期的生计、栖居形态和社会结构与前期基本相同。
    6
    阿哈尔潘期(Ajalpan)约公元前1500~前900年。该期的先民已是完全的农人,他们种植早期的杂交玉米、西葫芦、南瓜、瓢葫芦、苋菜、豆子、辣椒、鳄梨和棉花等,住在木骨泥墙茅舍组成的村寨里,大约有100~300人。没有祭祀建筑。存在女性塑像和女性富墓,暗示可能为母系的社会结构。石器生产延续以前的式样,但是制作的素面陶质量改善。
    7
    圣塔玛利亚期(Santa Maria)约公元前900~前200年。这时期的先民是全职农人,利用以前驯化的各种植物,但是产量更高,可能开始采用了灌溉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的打制和磨制石器。陶器制作良好,多为单色的白陶或灰陶,少量为双色陶。该时期中美洲开始分为两个单位,各自有独特的文化发展:一是低地的刀耕火种农业,二是高地的灌溉农业,继而发展出城市文明。特化坎河谷属于后者。
    8
    帕罗布兰科期(Palo Blanco)约公元前200~公元700年。该时期人群都是全职农人,系统利用灌溉。除了以前的作物外,开始栽培西红柿、花生、利马豆,并且驯化了火鸡。人们住在木骨泥墙房屋组成的村寨里,出现了祭祀中心,比如位于山顶的石筑金字塔,以及广场、球场和其他建筑。该时期可能是瓦哈卡河谷蒙特阿尔班Ⅱ期的扩展,国家形成,是中美洲的古典期。
    9
    文塔萨拉达期(Venta Salada)约700~1540年。该时期为西班牙征服期。当时的经济为灌溉农业,并与各地区存在广泛的商贸来往,盐和棉花产品是用于出口的物产。政治上,河谷内已经分成一系列小型的王国,每个王国有都市中心,农民居住在周围的村寨里。他们制作彩陶和棉花与树皮的布,打制石器和箭镞[15]532—537。
    特化坎河谷的研究表明,新大陆农业、定居、磨制石器和陶器生产的起始时间并不同步。从埃尔列戈期开始驯化植物到阿贝哈斯期定居村落的出现大概用了5000年的时间,但那时人类的食谱主要还是依赖野生资源。陶器出现比定居要晚1000年,而真正的农业经济还要晚1000年左右。
    四、圭拉那魁兹项目
    弗兰纳利提到,他的圭拉那魁兹项目是布雷德伍德扎尔莫项目和麦克尼什特化坎项目的延续,没有这两位先驱性的工作,这项研究无从谈起。他发掘圭拉那魁兹的目的在于检验有关农业起源的理论,其中包括气候变化说、人口压力说、广谱适应说、共同进化说,还有就是他自己的多变量模型。他的团队包括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孢粉学家、动物学家、石器专家和电脑模拟专家。在分析中,弗兰纳利采用了自己擅长的系统论方法,借助电脑模拟来检验各种变量的互动,以了解农业如何起源的问题。
    1966年,奎拉那魁兹岩棚内正在进行发掘
    对圭拉那魁兹获得的炭屑进行的放射性碳测定结果表明,其前陶期居住面从大约公元前8750年延续至公元前6670年。对前陶期不同层位出土花粉样本的分析,提供了荆棘、橡树和松树等当地植被波动的变迁序列,以及大约从公元前8000年以降利用栽培植物的可能,并伴有从该序列开始就存在的野生植物资源的采集。
    把出土的小动物群如啮齿类、鸟类、蜥蜴和陆生蜗牛与当地现生代表进行比较,以求搞清前陶期的环境,发现除了人为引起的变化外,那时与今天并无很大差别。因此,现在的景观可以用来对古代情况做出解释。出土的可鉴定植物遗存超过21000件,主要是橡子、龙舌兰、豆荚和豆子,还有十几种数量较少的其他物种。表明尽管有各种可食植物可获,但是先民只选择少数几种作为主食。橡子很可能在秋季采集后被储存起来,以便食物短缺时利用,因为此地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可获的不同食物有极大的季节性差异。研究发现,每层植物遗存反映了从几平方米到数百平方米面积的收获。
    遗址里出土的一些西葫芦籽,从形态上看已驯化,用加速器质谱法直接断代为10000~8000年前,这要比中美洲其他驯化物种如玉米和豆类等早了数千年。圭拉那魁兹出土的两件玉米棒子用加速器质谱法得到的年龄在6000年前。至少有360件可鉴定骨片来自作为食物狩猎和陷阱捕捉的动物。他们对骨片数量和最少个体数进行了统计,发现主要肉食资源来自白尾鹿和棉尾兔等。
    从前陶期地层中出土了1716件打制的石制品,至少有1564件不见任何加工。这意味着大部分石制品不做进一步加工就直接使用。几乎每层活动面上都见有剥片的证据——石核。仅见7件矛头,考虑到动物骨骼的证据,表明洞穴居住季节狩猎并非主要活动。边刮器和石刀很可能被用于屠宰和皮革加工。对石料来源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石器所用的粗糙石料在几公里之内可获,质量较好的燧石偶尔要从25~50公里外获取。
    大部分碾磨石估计与植物加工有关。一些编织物如网、篮子和绳索也残存下来,还发现少量木器、茅草或仙人掌,包括取火和器物装柄的材料。圭拉那魁兹的遗址域(catchment area)分析表明,植物食物需要5~15公顷以上的面积,鹿至少要17公顷,优质石器原料来自于50公里以外[16]479—482。
    圭拉那魁兹研究的一个创新之处是,根据材料最丰富的四个居住面出土的包括石制品和动植物遗存在内的17种主要废弃物的空间分布,电脑专家罗伯特·雷诺兹(Robert G. Reynolds)设计了一个程序,模拟一个四口之家分别在干旱和潮湿年份里可能采取的觅食策略。结果表明,该模型群体的觅食策略与遗址出土材料所反映的特点基本吻合。在干旱季节,采集群的觅食策略比较保守,而在多雨年份会尝试西葫芦和菜豆的栽培,动机主要是减少觅食的步行代价。调整模拟中的变量,比如分别让气候变得更干或更潮湿,或者气候保持不变、人口增加,结果发现这些因素变化都没有加快农业发展的过程。因此弗兰纳利认为,农业起源是一种无意识的偏差放大过程,并不存在气候或人口压力的驱动因素[3]415—50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