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理论 >

袁年兴 彭旖旎:文化镜像中的后现代人类学与中国人类学的认知论革命(5)

http://www.newdu.com 2019-10-10 《云南社会科学》(昆明 袁年兴 彭旖旎 参加讨论

    ①权威工具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类学的定义是“人类学,是关于人类本性的话语”。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也指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及其在各种发展程度中的文化(Culture)的科学,包括人类的躯体,种族的差异,文明(Civilization),社会构造,以及对于环境之心灵的反应等问题之研究。”参见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页。
    ②Marietta L.Baba and Carole E.Hil,What's in the Name "Applied Anthropology"? An Encounter with Global Practic.NAPA Bulletin,2006:25.
    ③瞿明安:《西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评述》,《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④[美]爱德华·W.萨伊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序言》第9页。
    ⑤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26页。
    ⑥Homi K.Bhabha,Signs taken for wonders questions of ambivalence and authority under a tree outside Delhi,May 1817.Critical Inquiry,1985,12(1),pp.144-165.
    ⑦Homi K.Bhabha,Signs taken for wonders questions of ambivalence and authority under a tree outside Delhi,pp.144-165.
    ⑧M.N.Srinivas,Social Change in Mordern Idi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p.145.
    ⑨[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29页。
    ⑩[法]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潘培庆、汤永宽、魏金声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11)[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7页。
    (12)[美]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13)[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57页。
    (14)[美]理查德·G.福克斯主编:《重新把握人类学》,和少英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15)周大鸣:《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6)C.Fred Blake:《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当代理论趋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17)丁建新、沈文静:《边缘话语分析: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4期。
    (18)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页。
    (19)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0)Selden Raman,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Sussex:The Harvester Press,1885,p.98.
    (21)朱炳祥:《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22)张小军、木合塔尔·阿皮孜:《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23)王铭铭:《当代民族志形态的形成:从知识论的转向到新本体论的回归》,《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24)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5)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6)许宪隆、张成:《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7)袁年兴:《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43页。
    (28)高丙中:《海外民族志与世界性社会》,《世界民族》2014年第1期。
    (29)庄孔韶、兰林友:《我国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0)赵萱:《“圣地”秩序与世界想象——基于耶路撒冷橄榄山基督教社群的人类学反思》,《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3期。
    (31)龚浩群:《信徒与公民:泰国曲乡的政治民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吴晓黎:《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印度喀拉拉邦社会政治的民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3)张金岭:《公民与社会:法国地方社会的田野民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