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攻坚克难,责任担当。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自力更生,激励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彻底摆脱贫困。早在福建工作时,他就指出:闽东地区少数民族要脱贫致富,应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摆脱“等、靠、要”,要立志“扶贫先扶志”,淡化“贫困意识”,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然后立足自身条件,奋发努力,立足自身,自立更生。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走遍东西南北,每进贫困户家门,总是语重心长勉励群众树立信心,寻找门路,早日脱贫。他还要求各基层干部,也要摆脱“贫困县意识”,摆脱以报“贫困县”被批准为荣,等着上面拨款搞扶贫的思想; 而应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担负起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责任。 六是历久弥坚,久久为功,持久作战,长远规划。从扶贫工作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他在十八大以后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在谈到民族经济发展,尤其是谈到致力于“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时,也提出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著名言论。后来,他每到一地考察,在随后召开的多次座谈会上,都提出了这一战略思想。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千年难题,历史悠久,从未解决。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解决难度更大; 故土难离,民众恋旧,明知不宜居,也不迁别离; 人数多,贫困面广; 脱贫返贫现象复杂,难以断绝贫根……如此等等,不树立持久战思想,彻底脱贫就不能落实。为此,国家分别制定了《脱贫计划》、《十年脱贫规划》和《2020年摆脱贫困,彻底摘帽规划》,目前正处于最后冲刺的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总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扶贫脱贫工作,尤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特别关注,亲力亲为,深入调研,总结座谈,指示谋划,乃至规划发文,落实责任,限时达标,决心之大都是历史空前的。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化和创新,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始终坚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扶贫脱贫政策,成就巨大,亘古未有。据统计,截至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3亿多人减少到9899万,其中十八大以后由9899万减少到3046万; 贫困县由改革开放前的832个减少到153个;贫困地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多万公里,解决了1400多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易地扶贫搬迁870万贫困人口,危房改造700万贫困农户,自然通电接近全覆盖,71%的自然村通上宽带,完成9.7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累计救治420多万大病和慢病贫困患者,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善。此外,还集中实施了许多新的扶贫项目,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有效促进了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贫困地区一大批优势产业得到培育壮大,发展动力明显增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和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这些显著成效,大都体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当然,也应看到我国扶贫脱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至2018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其中有23个地市州贫困人口超过30万,5个地市州超过50万,特别是西藏自治区、四川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这“三区三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14.6%,有1.6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比全国贫困发生率3.1%高出好几倍。而且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更大,截至2017年,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分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14.4%,65 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6.6%。随着贫困总数减少,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占比从2015 年底的11.3%上升到2017年底的13.2%,越往后脱贫的难度越大 面对艰巨的挑战,我们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团结,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精准扶贫,为全面夺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的胜利、全面建成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631. [2] 列宁全集: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87. [3] 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29. [4]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63.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64. [6]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5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