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马克垚的封建经济史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9-10-2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顾銮斋 参加讨论

    在学术上,识见是指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背景下针对研究对象所提出的问题、形成的见解和取得的认识。可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识见就有什么样的学问,识见的高下决定成就的大小。马克垚关于封建经济史研究的识见,可通过两类案例进行认识。
    一类是基于常见问题的探讨而形成的识见。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国内学术界围绕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长期延续问题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讨论。由于问题的另一面是指欧洲封建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短期延续,很多世界史学者也参加了讨论。这场讨论涉及了很多问题,如封建化、传统文化、农村公社、小农经济、封建城市、资本主义萌芽等,以致于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难计其数。正是在这场讨论中,有的学者将欧洲的封建化进行了概括,将之表述为农民的农奴化,土地的庄园化和政治的多元化。(13)前已论及,苏联学者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他们以西欧为模板并受了西方日耳曼派观点的影响,因此以农村公社为起点建构了封建化的理论。中国学者的概括正是接受苏联学者的理论并在西方学者的影响下做出的。著述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学界的竞相引用,欧洲封建化的概念遂呈定论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垚提出了应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化”的问题。(14)
    马克垚以很长的篇幅梳理了欧美和苏联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史,认为,所谓封建化完成时的土地庄园化和农民农奴化都是有限的,指出9世纪西欧各地仍然存在大量自由地,这些土地并未纳入领主庄园和封建阶梯。查理曼的很多诏令都提到了独立农民。10世纪下半叶,克吕尼附近的瓦兰吉小村,仍有很多小农保持独立地位,有些甚至还积极购买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面积。文献之所以少见独立农民的资料,是因为这些资料都是关于庄园的记录,并不记载与之无关的农民。而且事实上,很多庄园都只是村庄的一部分,有的庄园土地则分散在几个村子中,那些非庄园的地区并不受庄园的制约,因此不见于庄园记录。研究表明,法兰克王国的面积约有150万平方公里,而教俗贵族地产约不过几百万公顷,面积非常有限。所谓法兰克封建化完成时绝大部分农民变成了农奴,所谓农奴都缴纳人头税、结婚税和遗产继承税,主要是布洛赫的结论,这些结论已为二战后的研究所否定。中国学者关于封建化的概括正是受了二战之前的苏联学者和西方学者的影响,并没有反映新的研究。马克垚的论文与其他学者的著述在视野上没有多大不同,在外延上,都涉及了庄园化和农奴化,但在深度上则显然不同,表现在识见上自然要显得新颖独到。这就修正了中国学术对西欧封建化的认识。
    需要说明,那时的中国开放不久,学术界刚刚呼吸到新鲜空气,学者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满腔热情地接纳国外的理论和方法,以用于中国历史问题的讨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应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化的问题”之后,马克垚针对小农经济、封建城市、资本主义萌芽等国内外学术界的学术热点,又提出了很多问题,并相应推出了多篇富有影响的论文。美国著名学者詹姆士·马尔登(James Muldoon)认为,他的研究将会促进人们重新思考他们对中世纪欧洲农业的理解,促进人们反思城市和市民在近代史发展中的作用。(15)
    关于西欧封建城市的性质和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虽然存在差别,如有的认为这些城市是非封建的,有的认为是外于封建的,有的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但无不认为它们是封建社会的异己力量。由于这一观点在当时获得了很大影响,学术界便以此认识西欧封建城市,并用以解释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同时也以此认识中国的封建城市,认为它的性质与西欧相反,是封建的,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自然不会形成资本主义社会。这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但马克垚持有不同看法。他的《西欧封建城市初论》(16)一文从城市的定义入手,依次分析了城市的兴起、自治、市民的概念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西欧封建城市是西欧封建社会的集体封土,与封建领地具有相同的性质。而无论西欧还是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的固有产物,其性质都是封建的。客观地讲,经过多代人的研究,城市问题已经不是新的研究领域,更谈不上学术前沿,但论文使用的材料,论证的观点却新颖别致,从而展现了马克垚的另一种识见。这种识见既不同于中国学者,也不同于皮朗、波斯坦等西方史学家,见解独到。
    小农经济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古老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学术界提出了很多见解,形成了很多成说,也似乎形成了很多“定论”。马克垚从封建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着眼,针对这些成说和“定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主要见他的《从小农经济说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17)一文。由于文章涉及问题太多,这里难以面面俱到,而仅就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以及小农经济本身等问题谈一下笔者的认识。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地主制经济,西欧封建社会实行领主制经济;地主制经济剥削佃农,领主制经济剥削农奴;地主制经济盛行土地买卖,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领主制经济则不存在土地买卖,也不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土地买卖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土地买卖必然引起土地兼并,进而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的盛衰交替和长期延续。而西欧封建社会土地不能买卖,所以没有形成这样的现象。针对这些“定论”,马克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讨论土地关系,必须区分经济事实和法律形式。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而土地买卖是一种经济行为,不会因为法律规定不能买卖就不出现买卖现象。关于西欧封建社会不存在土地买卖的问题,传统观点只注意了封建法的规定,却忽略了经济事实,且将法律规定误作经济事实而推演出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事实上,中国存在土地买卖,西欧也存在土地买卖,只是在封建社会初期土地买卖现象相对少见或遗存记录较少,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日趋频繁,逐渐成为封建经济的常态。所以,土地买卖、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无论中国、东方,还是西欧、西方都是如此。但在西欧封建社会,土地买卖并没有导致土地集中,也没有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所以,用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来推演中国封建社会盛衰交替的运行规律可能存在问题。就小农经济本身而言,传统学术一向肯定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易分化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盛衰交替、周期性动荡,其根源正在于小农经济的这些特点。对此,马克垚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小农经济是符合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形式,笼统地认为小农经济是落后的生产关系是不恰当的;小农的经济力量虽然弱小单薄,但并非学者们所说的那样脆弱;而所谓小农易于分化,也是一种缺乏证明、脱离实际的推测。地主剥削、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天灾人祸以及人口压力等因素当然会促使小农经济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恶劣影响,但在这些因素发生作用促使小农破产的同时,也有一些因素在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小农重建、巩固和发展,如生产力提高、开垦生荒、政府扶持、流入城市、转变行业等。这些因素可以抑制、削弱甚至抵消导致小农破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相对稳固的。正因为相对稳固,才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而且造成小农破产的残暴统治、天灾人祸等并不具有规律性特征。而中国封建经济是如何发展的,现在也许只能看到一些表象,真正的发展过程很可能还没有被描述出来。以马克垚的分析和结论审视这些成说和定论,会发现它们虽也以比较方法进行研究,但视野不够开阔,资料来源有限,且深受教科书影响,因而对西欧封建社会的了解还比较肤浅,结论或观点不够准确。但正是这些观点长期统治中国学术界,直至马克垚的文章发表,局面才有所改变。由于观点新颖,识见独到,文章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并很快被译为韩文,收入梁必承编《革命前中国的农业和农民运动》一书。(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