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马克垚的封建经济史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9-10-2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顾銮斋 参加讨论

    但在马克垚看来,上述问题还都相对容易解决,难点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理论的创建。因为历史研究只能从既定的史实出发,而这个史实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没有实现或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研究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缺乏依据,只能用完成了工业化的欧洲模式与未完成工业化的非欧洲国家进行比较。这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且仍然以欧洲的经验评说亚洲的事实。我们现在只有欧洲中心论这一种历史理论,这种理论大到人类历史的线性发展观、现代化理论,小至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概念都是西方历史的产物。我们既缺乏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建立的理论,也缺乏从自身看世界的理论和模式。这样,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就无法说明在向西方学习之前我们自己的有别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所以,无法摆脱欧洲中心论。另外,非欧洲国家虽然历史悠久,但对各自历史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目前还很难建立自己的历史理论。
    可是,欧洲人在创造这一切时,对非欧洲人和他们的历史并没有多少了解,以至于黑格尔认为非欧洲人没有历史。即使后来了解了非欧洲人也有历史时,仍然认为他们发展不出资本主义,实现不了现代化。我们遵从的谱系,正是这些西方人创造的话语,因此,都以西方为正统,以西方为标准衡量东方各国;而不是相反。(24)像这样,即使看到了症结所在,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使用别人的理论却又想突破这种理论,这就决定了它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突破或摆脱欧洲中心论呢?答案是,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建立自己的理论,只有创建了自己的理论,才能够书写没有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而考虑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点,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现在的有利条件是,部分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欧洲中心论的不合理,只要两方联手,就有可能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控制,写出没有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
    马克垚的观点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在国内,《光明日报》曾发表多篇论文予以说明和评论;在国外,主要论点则被德国学者译出,收入论文集出版。(25)
    再看构建封建经济学。概览马克垚的封建经济史研究可见,他的基本目标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突破和补正现有封建经济学理论,从欧亚大陆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构建自己的封建经济学。而现在的封建经济学,主要是西方封建经济学,主要由西方学者创建。马克垚认为,西方封建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以边际主义经济学为例,它实际上是一个数学概念,主要以数学方法解释和说明经济现象的变量关系,对封建经济的很多问题并不适用。(26)它是在古典经济学自由竞争的假定前提下提出来的,受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影响,对封建社会的竞争做了过分的夸大。重要的是,它创建的依据仅仅是欧洲封建社会,且即使在欧洲,也只涉及封建经济的部分内容,这造成了它的体系中许多重大历史现象的缺位。而由于对历史过程缺乏全面、细致的考察,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也缺乏客观的基础。正是在充分认识西方封建经济史的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马克垚将欧洲、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比较和综合,弥补和修正了边际主义的一些错误和缺陷,最终构建了自己的封建经济学,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二元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并存)、管制与短缺、谋生与谋利、发展与进步。(27)
    马克垚建构封建经济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内封建经济史研究的进程看,它建构了封建经济史研究的高端理论,为封建经济史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从突破欧洲中心论的角度看,它揭示了西方封建史学的不足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欧洲中心论的束缚。当然,这种理论还刚刚推出不久,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封建社会的实际,能否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马克垚的封建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封建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证和概括,它旨在证明,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只要处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都必然出现类似现象。这就必然涉及封建制度的异同问题。有学者认为,封建社会来自西语feudalism的翻译,原意是指一种政治结构,由自上而下分封所致。中国在西周时实行过分封,与西欧封建有相似之处。但秦朝建立郡县制后,便不再有封建之制,为什么还要称封建社会?须知,马克垚并非不承认这种差异,但他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指一种社会经济结构,这一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封建依附关系盛行、大土地和小生产结合,主要表现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这样的社会在世界历史上无疑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揭示了人类历史在封建时代的发展规律。
    马克垚的封建经济史研究在开阔的视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识见和观点,构建了理论体系,取得了学界瞩目的成就,很值得探讨总结。但综览这一体系又似乎感到,由于目标宏伟远大,难以尽论,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欧封建经济史领域,而其他方面还较薄弱,例如,对中东伊斯兰国家和南亚次大陆印度的研究即需要加强。当然,这方面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这里还存在一个求同、求异的关系问题。从论者的角度说,历史资料可分两类,一类为支撑观点或结论的资料,可称为正面资料;一类为证伪观点或结论的资料,可称为反面资料。就论者而言,虽然求同或求异并非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观察认识持轻视态度,却往往因执着于自己的目的和兴趣而在一定程度上或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另一方的重视。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对同、异两方的检索、分析同时进行、同等用力,例如,在求同的同时也注意反面资料的检索、分析,并在量上进行比较,情况就可能有所不同,历史现象的显微和案例材料的多寡就可能形成不同的景观,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在东方或中国,用以证明某一观点的正面资料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西方就可能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或者说在中国资料稀少,在西方则可能普遍存在,反之亦然。这就存在一个概率问题。特性不会引致大的变化,但一经形成共性,就可能由量变引起质变,进而引起历史认识的变化。我们经常强调“竭泽而渔”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依笔者理解,这主要是针对正面资料而言的,对反面资料的检索却重视不够。而一经进入研究过程,特别是在论题较大、材料众多的情况下,论者可能很难去同时、同等关注反面资料的状况,这应该是历史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方面,马克垚的封建经济史研究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其中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期待取得更大的成绩。
    同自然科学成果一样,历史学以及各人文学科的成果也存在转化问题。可以认为,这个转化过程由史学家本人的理论观点起始,经学界共识而转化为学科知识,其中的一部分还可能转化为文化常识。马克垚的许多研究成果即已经历和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他当年的许多观点,如封建主义、封建化、小农经济、封建城市、农村公社、封建庄园等概念,特别是关于西欧封建经济形态、欧亚封建社会形态的基本认识,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部分地转化为学界共识和学科常识,有些已经写入了大学世界史教材。有的成果如封建经济学理论,则因刚刚创建和面世还有待验证和转化。历史学家的成果转化不仅意味着自己的理论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更意味着开始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建构系统,融入思想文化的长河。从这样的角度认识马克垚的研究,也许更能体现它们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