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4)

http://www.newdu.com 2019-11-0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方堃 参加讨论

    (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加各族群众利益福祉,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P.283)回首新中国70年发展史,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为最高奋斗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只有牵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纾解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之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缩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底线目标。补齐民族地区全面小康这块短板,就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各民族群众如期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在对外开放的浪潮中,中华民族融入时代潮流,掌握时代主动权,正与世界其他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谋求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身的超越与创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扎实把“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径。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进入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激流险滩。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增强忧患意识,不畏艰险,同心同德谋发展,中国的经济就能行稳致远,中华民族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对共同体本体的价值认知、归属认同与现实反映,是一个附着于多民族形成发展历史,植根于各阶层民众内心的多样、历时、立体的意识体系。[16]民族认同的内核是文化认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各族人民又共同创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等。这些都凝结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和最深层次的力量,源自全体人民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中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当代价值的诉求,也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与建设方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成为定力与活力兼具的民族精神坐标,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弘扬,让中华文化焕发永恒的魅力与风采。 
    对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认同和对民族特有文化的认同并行不悖。新中国70年没有改变中华民族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华各民族文化始终在对话交流中互学、互鉴、互融,通过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脉。这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动力,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要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支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同时,要加强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萃取其中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因子,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祖国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自信,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具有守正创新的强大内聚力与创造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自我修复能力,孕育了共同的情感和理念、共同的梦想和精神。新中国建设的经验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唯有进一步开放,中华民族才能赢得未来。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善于从泱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探索中华民族的优秀根本,在与世界文明对话中发现文明复兴的中国种子。坚持不忘本来,在继承中转化;吸收外来,在学习中超越。将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情趣、传递当代正能量、符合人类文明价值的优秀作品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彩华章。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与世界发展同频共振,达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美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