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5)

http://www.newdu.com 2019-11-0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方堃 参加讨论

    (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各族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城市少数民族人数大幅增加,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向度。社会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究其本质是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中,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固有赖于彼此之间的交融程度。实践反复证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以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正确处理差异性与共同性。一方面,反对“固化论”,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既强调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强调国民身份认同,增进国家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反对“同化论”,不能超越历史阶段,无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在坚持尊重多元、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用更多的共同性来整合差异性,使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水乳交融、互不离分。 
    无论是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中看,还是在当今世界民族发展的大环境中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做的都是好的,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扎实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我们也要看到,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方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体制环境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交织在一起;互联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大;各族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这些新趋势新特点要求大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民族工作法治化、社会化、精细化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文化、信息、媒体等多种手段,以“三化”协同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7](P.250) 
    多民族社会结构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民族关系的总体状况取决于国家的民族社会结构。[18]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我国散杂居地区就存在着不少多民族村寨。改革开放之后,民族不再是生活于原有空间、社会、文化边界内的群体,而是具有某种民族身份的工人、农牧民、农民工以及新的社会阶层。进入新时代,不同民族在新型多民族社区中交流互动更加频繁。社会结构变迁及居住空间转移,给民族事务治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将民族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成熟经验。在城市化背景下,更好解决民族关系中各种“不适应”的难题,要以社区共同体支撑民族共同体建设,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环节入手,引导各民族群众在交往中增进了解、在交流中增加感情、在交融中增强认同,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 
    (五)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态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人的群体组成的,而人又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体彼此互动,并同自然界诸物质交换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为了发展工业,追赶现代化步伐,忽视环境保护,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发展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通过大力度治理污染,密集出台政策法规,实行严格执法措施,生态环境改善的速度之快、成效之大有目共睹。这些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幸福出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抛弃“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中华民族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发展起到重要推促作用。我国民族地区多处于大江大河的源头或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近年来,各族干部群众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当地生态资源源源不断地变成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发展的物质力量,在增强自身发展潜力和后劲的同时,也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自然环境共同体的良性互动,需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为契机,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要求,为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