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王朝国家的社会控制及其地域差异——以唐代乡里制度的实行为中心(3)

http://www.newdu.com 2019-11-2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鲁西奇 参加讨论

    二、正州县中蕃胡夷蛮户的乡里编排
    《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记内附蕃胡赋役之制,谓:
    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亦定为九等,四等已上为上户,七等已上为次户,八等已下为下户;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无羊之处,准白羊估折纳轻货。)若有征行,令自备鞍马,过三十日已上者,免当年输羊。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蕃户也。凡岭南诸州税米者,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獠之户,皆从半输。轻税诸州、高丽、百济应差征镇者,并令免课、役。[9]77
    《旧唐书·食货志》所记与此大致相同而稍简。其所说“内附蕃胡”,是否包括羁縻府州统领的诸种蕃胡夷獠,论者颇有分歧。《旧唐书·太宗纪》于贞观三年(629)末记户部奏言曰:“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3]37则所谓“内附蕃胡”,似当包括羁縻府州所领蕃胡。然如上所论,羁縻府州或无户口版籍,或由其首领上报所领户数,并未经过貌阅造籍,所以,将羁縻府州管领蕃胡夷獠别为9等,并根据户等交纳银钱,或输羊、纳米,事实上并无可能。而下文所说“附贯经二年以上者”,显然指居于正州县境内的蕃胡夷獠。因此,本段叙述中所说的“内附蕃胡”,当是指著籍的内附蕃胡,主要是指正州县的蕃胡(包括居住在以汉人为主体的正州县境内的蕃胡夷獠,以及“开边”以蕃胡夷獠为主体设立的正州县的蕃胡夷獠)。[10]164-173;[11-12]仪凤三年(678)度支奏抄、仪凤四年(679)金部旨符第31条谓:
    雍州诸县及诸州投化胡家,富者丁别每年请税银钱拾文,次者丁别伍文,全贫者请免。其所税银钱,每年九月一日以后、十月卅日以前,各请于大州输纳。①
    “雍州诸县及诸州投化胡家”,当指居于雍州诸县与诸正州境内的投附胡人,其所纳银钱数,与上引《唐六典》所记“诸国蕃胡内附者”相同。那么,上引《唐六典》所说,编入正州县的蕃胡夷獠户,在入籍(“附贯”)两年之后,均当交纳户税(有输羊、折纳轻货或税米等不同方式)。《新唐书·张说传》记开元十四年(726),宇文融、崔隐甫与李林甫劾奏张说之罪,说张说“所亲吏张观、范尧臣依据说势,市权招赂,擅给太原九姓羊钱千万”[2]409。太原九姓,即开元四年来降、被安置于太原北境的铁勒九姓;羊钱,当是按应输羊数折纳的银钱;给,当作“给复”解。宇文融等指责张说门下吏张观等受贿,擅自给复降附的太原九姓的羊钱,正说明投附蕃胡户按规定是应纳羊钱的。《唐开元十六年庭州金满县牒》(“金满”县之印)曰:
    金满县,牒上孔目司
    开十六税钱,支开十七年用。
    合当县管百姓、行客、兴胡,总计壹阡柒伯伍拾人,应见税钱,总计当
    贰伯伍拾玖阡陆伯伍拾文。
    捌拾伍阡陆伯伍拾文,百姓税。[13]210
    金满县合县百姓、行客、兴胡皆当纳税,其所纳之税当为户丁税。此项税钱当供给当县公廨之用(包括官人俸料),故以开元十六年(728)之入,作为开元十七年(729)开支之用。其中兴胡附贯于金满县,亦纳税钱。庭州金满县是正州县,兴胡是附贯于金满县的蕃胡,与行客、百姓一起,交纳税钱。
    据上引《唐六典》,岭南诸州的夷獠户,“皆从半输”,即交纳岭南诸州税米户所纳户税的一半,亦即上户6斗、次户4斗,下户3斗。《新唐书·刘延祐传》记垂拱(685-688)年间刘延祐任安南都护,“旧俚户岁半租,延祐责全入,众始怨,谋乱。延祐诛其渠李嗣仙,而余党丁建等遂叛,合众围安南府”[2]5 732-5 733。《旧唐书·刘延祐传》记其事,作:“岭南俚户,旧输半课,及延祐到,遂勒全输。由是其下皆怨,谋欲将叛,延祐乃诛其首恶李嗣仙。垂拱三年,嗣仙党与丁建、李思慎等遂率众围安南府”[3]4 995。则所谓“半租”“半课”均即指上引《唐会典》所说的“半输”,是指夷獠户(包括俚户)当交纳岭南正户一半的赋税(租)。《新唐书·南蛮传》综述剑南诸獠,谓“太宗再伐高丽,为舡剑南,诸獠皆半役,雅、邛、眉三州獠不堪其扰,相率叛”[2]6327。雅、邛、眉3州均为正州,境内獠户皆半役,则其他开生夷所置之正州县的獠户亦当应半役。据武德七年令,正户岁役2旬,则夷獠户当岁役1旬。
    正州县的蕃胡夷獠户既然需要据户等纳税服役,就需要与汉户一样,检校户口、编排乡里,但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却又必须“因地制宜”,“便利行事”。贞观十六年(642),唐朝在渝州以南的僰溪水流域开疆拓土,设置了溱、珍2州及荣懿、扶欢、乐来(属溱州)、夜郎、丽皋、乐源(属珍州)等6县。《元和郡县图志》卷30“溱州”叙云:“本巴郡之南境,贞观十六年,有渝州万寿县人牟智才上封事,请于西南夷窦渝之界招慰不庭,建立州县。至十七年置,以南有溱溪水为名。”[8]744同书卷“珍州”条谓:“本徼外蛮夷之地,贞观十六年置。”[8]743-744则溱、珍2州之地,本属“徼外蛮夷之地”,2州及所领6县,皆当为开西南夷之“山洞”区域而置。《旧唐书·地理志》记溱州领荣懿、扶欢2县,户879,口5 045。《元和郡县图志》卷30谓溱州开元户892,不记其乡数。然《太平寰宇记》卷122溱州记荣懿县有4乡,“唐贞观十七年与州同置,以领獠户”,扶欢县有1乡,[6]2 427说明荣懿、扶欢2县在置县之同时,即当编排乡里,而其各乡户数,则远低于标准的500户。然乐来县却可能并未编排乡里。《旧唐书·地理志》谓珍州领县3,天宝户263,口1 034。《元和郡县图志》卷30记珍州开元户为2 600(当有误),然并未记有乡数。夜郎、丽皋2县并在州郭下。《元和郡县图志》说:“三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畲种田处移转,不常厥所。”[8]744而《太平寰宇记》卷122记西高州(唐珍州所改)领[三](四)县,开元户263,并谓夜郎、丽皋县各领2乡。而乐源县则没有乡数。[6]426这说明当贞观中置溱、珍2州6县时,靠近州郭的荣懿、扶观、夜郎及丽皋4县编排了乡里,而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乐来、乐源2县则很可能未编排乡里。
    思州思邛县是开元四年开生夷所置的新县。《元和郡县图志》卷30思州“思邛县”:“开元四年招辑生夷所置。”《元和郡县图志》记思州领务川、思王、思邛3县,开元户3 442,乡10;元和户429,乡6。[8]740-741《太平寰宇记》卷122记思州开元户1 599,务川县2乡,思王县3乡,思邛县4乡。3县合计为9乡,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记10乡之制接近。故开元初思邛县初置时至少当有4乡。[6]2421-2422
    在剑南道西部及南部边缘地区,以已较稳定控制的州县为基础,唐朝逐步向疆域外的“蛮夷”区域扩展,在唐太宗朝后期与唐高宗朝,渐次增设了17个新县。如沐州罗目县,麟德二年(665)置。《旧唐书·地理志》嘉州“罗目”县:“麟德二年,开生獠置沐州及罗目县。上元三年,俱废。仪凤三年,又置,治沲和城,属嘉州。如意元年,又自峨眉县界移罗目治于今所也。”[3]1 681《元和郡县图志》卷31嘉州“罗目县”:“本汉南安县地。麟德二年,招慰生獠,于今县西南一百八十三里置沐州及罗目县。前上元三年,州县俱废。仪凤三年重置,属嘉州。罗目,獠中山名,因以名县。”其记嘉州领龙游、夹江、绥山、罗目、峨眉、玉津、平羌、犍为等8县,开元户22 912,乡53。元和户1 975(存疑),乡65。[8]787-788《太平寰宇记》卷74嘉州“罗目县”:“元八乡。唐麟德二年置沐州及罗目县,取夷中罗目山为名。上元三年俱废。仪凤三年又置县,属嘉州。罗目去州西南二百七十里。伪蜀明德三年獠乱,移于今所。”[6]1511其所说的“元八乡”,当指后蜀明德三年(936)罗目县迁移之前,亦即在唐时罗目县有8个乡。
    柘州柘县、乔珠县,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开置。《新唐书·地理志》记柘州所领柘、乔珠2县开元户495,口2 120。《太平寰宇记》卷80记柘州领柘、乔珠2县,“开元户四百”[6]1 613。其中柘县有2乡,乔珠县有1乡。“以上二县与郡同置。”[6]1 614则柘、乔珠2县在开元、天宝时即当置有乡里,唯每乡平均户口数远低于标准的500户。
    姚州长城县,垂拱元年(685)置。《新唐书·地理志》姚州“泸南”县原注:“本长城,垂拱元年置,天宝初更名。”[2]1 086按:姚州初置于武德四年,麟德元年移治弄栋川,建都督府,每岁差兵募500人镇守。咸亨三年(672),唐“发梁、益等一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遣右卫副率梁积寿往姚州击叛蛮”[3]96。长城县之置,当即平定姚州叛蛮之后的措置之一,也是“开夷蛮”所置的县。《太平寰宇记》卷79姚州“泸南县”:“(姚州)北五里,元二乡。垂拱元年置长城县于此,天宝初改为泸南县,以在泸水之南为名。”[6]1600-1601则长城县(泸南县)在唐时当有2乡。
    再如霸州所属的安信、牙利、保宁、归化等4县,乃招附生羌置。《新唐书·地理志》记霸州领4县,户571,口1 861。《太平寰宇记》卷80“霸州”下称:
    唐天宝元年因招附生羌置静戎郡,便以羌附酋董嘉俊为刺史,领七部族把蕃卓,子孙相绳不绝。乾元元年改为霸州。本属陇右道,永徽以后割属松州都督,入剑南道。皇朝乾德三年,西南夷首领兼霸州刺史上表内附。……唐开元户五百七十。皇朝户汉一百七十余,外并蕃户。[6]1612
    其下所记安信县,“去州二十里,二乡。在钵南村置”;牙利县,“去州五里。三乡。在小聋山上村置”;保宁县,“去州三十里。三乡。在质台村置”;归化县,“去州西北四百里。一乡,在移村置”。[6]1612-16134县并依村而置,各领有1—3乡不等,说明各县在天宝置县时即当编排乡里。然此4县乡里,当很不稳定。《太平寰宇记》谓:“已上四县并与郡同置,各有部落主持,俱无征科。”[6]1 613所说当是晚唐五代至宋初的情形,说明4县乡里或已崩解。
    诸北边正州县中蕃胡的乡里编排比较复杂。《旧唐书·地理志》“丰州”条:“隋文帝置,后废。贞观四年,以突厥降附,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唯领蕃户。二十一年废,地入灵州。二十三年,又改丰州。”[3]1417所领永丰县置于永徽元年(650),九原县置于永徽四年(653);天宝户2 813,口9 641。[3]1417-1418据《元和郡县图志》,贞观四年置丰州时,以史大奈为都督[8]111-112;而史大奈是太宗麾下名将,与程咬金、秦叔宝等齐名,[3]27故贞观四年以突厥降附户口(蕃户)所置之丰州乃是正州。其时丰州“不领县,惟领蕃户”,则其所领蕃户亦未编排乡里,盖仍以部落组织管理之。20年后,相继设立永丰、九原2县。《元和郡县图志》谓丰州开元户1 900,乡5。此5乡之制,很可能就是永徽年间置2县时所编排者。换言之,当贞观四年置丰州领降附的突厥蕃户时,并未编排乡里;至永徽中分置2县时,方将蕃户编排为5乡。或正因为此,两《唐书》与《元和郡县图志》中丰州无贞观户(“旧领”),却有开元、天宝户口数。
    唐初置于原州境内的缘州本是羁縻州,后改为正县。《旧唐书·地理志》原州萧关县载:“贞观六年,置缘州,领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高县界他楼城。高宗时,于萧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废他[楼]县,置萧关县。大中五年,置武州。”[3]1 407贞观六年初置之缘州领突厥降户,当为羁縻州。至唐高宗时改为他楼县,属于正县。《太平寰宇记》记萧关县有4乡,而其时萧关县已久废,唐时原州所属各县亦久“落蕃”,故其所记萧关县4乡之制,当是唐制。[6]701-706
    居于正州县境内的胡人,当有相当一部分被编入所在州县的乡里系统。《唐开元年代北庭都护府流外官名簿》载:
    北庭都护府功曹府流外肆品、云骑尉、营田第一等赏绯鱼袋王孝……
    经考十 西州 高昌县 顺义乡 顺义里,身为户
    北庭都护府仓曹府流外肆品、上柱国、赏绯鱼袋康处忠,年卌一
    西州 交河县 安乐乡 高泉里,身为户
    北庭都护府录事史流外伍品、骑都尉、营田第一等赏绯鱼袋曹怀嶷,年卌六
    西州 高昌县 崇化乡 净泰里,身为户
    北庭都护府户曹史流外伍品、武骑尉、营田第一等赏绯鱼袋张虔礼,年卌八。[13]236
    康处忠、曹怀嶷皆当是蕃胡,分别被编入交河县安乐乡高泉里与高昌县崇化乡静泰里,乃是蕃胡户被编入正州县乡里系统的典型例证。
    然居于正州县境内的蕃胡,也有相当部分并未编排乡里,而是仍然维持其固有的部落体制。贞观中,党项野利氏等种落归附,被安置在庆州境内,置芳池、安定、安化3州都督府,各领小州的数量分别为10、7、7。[3]14093都督府及所领24小州均属羁縻性质,亦无户口版籍,虽然居于庆州境内,与各县汉户杂居,却迄未纳入州县系统,更未编排乡里。直到唐代宗时,芳池、安定州的党项部落仍以部落形式被迁移至延、绥境内。[2]6 217著名的“六胡州”也当迄未编排乡里。《元和郡县图志》卷4“新宥州”条称:
    初,调露元年,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仍分六州各为一县以隶之。开元十一年,康待宾叛乱,剋定后,迁其人于河南、江、淮诸州。二十六年还其余党,遂于此置宥州,以宽宥为名也。后为宁朔郡,领县三:怀德、延恩、归仁。天宝中,宥州寄理经略军。宝应已后,因循遂废。[8]106
    《旧唐书·地理志》载宥州领3县,户7 083,口32 652,当是开元二十六年(738)重置宥州时的领县与户口。昭武九姓在贞观四年时按部来降,分置诸州以处之,其长官依然由昭武九姓首领担任。至调露元年(679)以唐人为刺史,六胡州成为正州;至神龙三年(707)降6州为县,属之兰池都督府,说明昭武九姓的部落编制并未因以唐人任刺史及并为2州而改变。康待宾之乱,《旧唐书·玄宗纪》记其事,作:“兰池州叛胡显首伪称叶护康待宾、安慕容,为多览杀大将军何黑奴,伪将军石神奴、康铁头等,据长泉县,攻陷六胡州”[3]182。康待宾、安慕容等都是昭武九姓的首领。六胡州之叛被平定后,开元十年(722)“诏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于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3]184。六州胡被分置于许、汝等6州,则其迁徙当是按其固有的六胡州部落编制进行的。至开元二十六年还其余党,分置3县,当是合原来的2州胡为1县,其固有的部落编制抑或并未被打破。
    散居于北方州县中的蕃胡,至少有一部分,并未纳入其所在州县的乡里系统,而是以“蕃胡”的身份,接受唐王朝的管理。在上引《唐开元十六年庭州金满县牒》,兴胡与百姓并列,说明兴胡(以及行客)并未纳入“百姓”所属的编户系统。在仪凤三年度支奏抄、仪凤四年金部旨符中,居于雍州诸县及诸州的“投化胡家”,被特别从普遍编户中分出,规定了其应纳的银钱数,以及交纳的时间、地点。关于诸州投化胡家输纳税钱的“大州”,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然唐人所称之“大州”,大抵即指户口较多的州。如唐高祖第18子李元名,为江州刺史,《旧唐书》本传说:“高宗每欲授元名大州刺史,固辞曰:‘忝预藩戚,岂以州郡户口为仕进之资?’”[3]2 434所以,这里的“大州”,当指“投化胡家”较多的州,即要求投化胡家到其同类人口较多的州集中纳税(雍州各县的投化胡家则在其居住的本县纳税)。这也说明,雍州诸县及各州的投化胡家没有被编入其所居地的乡里系统,而是由雍州诸县及各州直接管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