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汉代边疆民族与国家发展关系研究——以民族历史文本书写的视角(3)

http://www.newdu.com 2019-12-27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王文光 尤伟琼 参加讨论

    三、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边疆民族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边疆民族因为对多民族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汉文化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有一个了解认识的过程,所以出现了暂时的“服叛难常,威泽时旷”[16]的情况,但是王朝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对边疆民族的发展给于关注,所以边疆民族对于多民族中国的认同是从来都没有中断过的,而且积极要求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成员“及其化行”,不论是南方的具有“缓耳(按,即儋耳)雕脚”文化习俗的民族,还是北方游牧穴居的民族,“莫不举种尽落,回面而请吏,陵海越障,累译以内属焉”。而王朝国家也从国家建设的角度,在边疆进行了各种设置,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即“其录名中郎、校尉之署,编数都护、部守之曹,动以数百万计”。就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民族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流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玮宝,莫不呈表怪丽,雕被宫幄焉。又其賨幏火毳、驯禽封兽之赋,軨积于内府;夷歌巴舞、殊音异节之技,列倡于外门。岂柔服之道,必足于斯?然亦云致远者矣。”显然,由于边疆民族的贡献,国家也因此而强大,文化繁荣。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多民族中国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历史中,隐含着民族融入、疆域扩大、国家内涵变化的内在逻辑,即随着多民族中国国家的发展,诸多的民族纳入王朝国家的管辖范围(具体是王朝国家在他们的分布区设置郡县),因此王朝国家的边疆扩大,与此同时,王朝国家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构成国家的相关要素变化了,即人口增加了(诸多的民族群体成为了王朝国家的臣民,也可以说是成为了国族)、疆域扩大了。也就是说,随着多民族中国王朝国家建设的深入,不断有新的民族纳入多民族中国的郡县体系,这些民族的分布区也就成为了多民族中国的边疆,所以王朝国家的边疆扩大了,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从这样的变化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多民族中国发展的一个规律: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民族纳入多民族中国的治理、王朝国家在边疆民族分布区设置郡县、王朝国家的疆域范围扩大、多民族中国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民族成为中国的国族,接下来就是国家的边疆扩展,国家疆域发生变化,最后是国家的内涵也发生变化,具体变化为人口越来越多,民族成分也更加复杂多样,国家控制的疆域范围也越来越广大。虽然其间有过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他们都是在这个疆域之内,而且还为下一个历史时期的更大规模的统一在进行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质与量的积累。
    四、小结
    通过对《史记》《汉书》《后汉书》关于多民族中国民族历史文本书写的分析,可以看到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多民族中国民族发展历史与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和边疆建设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众多民族融入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内涵因此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多民族中国的边疆也因为相关民族的融入,边疆的内涵亦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还可以再次看到多民族中国是历史上已经消失和一直发展到近现代的民族所缔造的,对多民族中国国家与民族关系是不能用单一民族国家的理论来进行解释的。
    ①唐国军.南越模式:陆贾与汉代国家民族治理的理论奠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②汪高鑫.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③《汉书·武帝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93、194页。后来,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又调整为乐浪郡和玄菟郡。
    ④《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319页。
    ⑤《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317页。
    ⑥到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占据在西域的匈奴日逐王投降汉朝,汉朝开始在西域设置“都护”,彻底结束了匈奴独霸西域的历史。
    ⑦《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318页。
    ⑧《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317页。
    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991页。
    ⑩《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317页。
    [11]《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317页。
    [1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导论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13]“若鞮”在匈奴语言当中就是“孝”的意思,这是从呼韩邪单于之后,与汉王朝的关系亲密,所以称呼单于为“若鞮”。
    [14]《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3830页。
    [15]以下皆见《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860页。
    [16]以下皆见《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86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