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何志虎.中国国名的由来与中国观的历史演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于省吾.释中国[A]//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学术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牛汝辰.“中国”“中华”“华夏”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J].测绘科学,2019(6). [7]陈玉屏.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J].民族研究,2005(1). [8]马戎.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9]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J].中国学术,2002(4). [1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1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12]陈玉屏.关于“祖国”和“国家”的理论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 [13]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A]//罗志田.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14]赵永春.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3). [1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Z].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1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7]钟焓.北族王朝没有中国意识吗?——以非汉文史料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2). [18]马戎.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J].学术月刊,2019(2). [19]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J].清史研究,2005(4). [20]清世祖实录(卷103)[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21]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2]清圣祖实录(卷160)[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23]清圣祖实录(卷270)[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24]大义觉迷录[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 [25]清世宗实录(卷130)[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26]清世宗实录(卷83)[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27]黄兴涛.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J].清史研究,2011(1). [28]清高宗实录(卷1225)[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29]清高宗实录(卷1168)[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30]清高宗实录(卷784)[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31]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49)[A]//四库全书(第35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2]钦定石峰堡纪略(卷7)[A]//四库全书(第362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3]中华民族凝聚力编写组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4]徐迅.民族主义(修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