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跨国民族研究已发展成为理论性较强、研究内容广泛、多学科交叉和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跨国民族研究在“边政学”母体中孕育,在历史学滋养下发轫于民族学学科,至今在跨学科对话中成为研究热门。其当今研究重点聚焦在概念争论、跨国民族认同研究、跨国婚姻研究、跨国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和边民跨国流动研究等方面。中国跨国民族研究方兴未艾,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跨国民族;跨国婚姻;跨国民族认同;国家安全 【作者简介】周建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啸,云南中医药大学讲师,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缅边境少数民族村寨人口流失及其问题研究”(18YJC850022);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招标项目“中缅边境地区边民流失问题与守土固边策略研究”(2017SYL0077) 。 跨国民族研究作为近年来民族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无论是“理论导向”还是“问题导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而引发了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各学科的广泛关注。对于跨国民族研究,我国学术界还有两个近似的称谓概念——跨界民族和跨境民族。笔者利用文献检索工具中国知网(CNKI),以“跨国民族”“跨界民族”“跨境民族”为篇名分别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 在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准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以“跨国民族”“跨界民族”“跨境民族”作为关键词查询,从1997年到2017年共有77项跨国(境/界)民族研究课题,数量可观。综合可见,学界对跨国(境/界)民族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90年代,产出成果还较少,但进入21世纪以后成果数量明显增加,获得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明显升温。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时代对跨国民族研究的新要求,探寻当前跨国民族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展望未来研究趋势,有必要对中国跨国民族状况研究进行全面回顾和分析。 一、脉络梳理: 中国跨国民族研究的发展历程 跨国民族研究作为民族学研究相对独立的领域,其发展经历了一个兼具理论研究和学术实践的历史过程。作为对同源民族跨越不同国家疆界现象进行理论探索的科学研究,中国跨国民族研究孕育于民国时期的边政学,同时在历史学的长期滋养下,最终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民族学学科,是在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边疆民族历史以及民族文化地理等多学科交叉互动的研究中最终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孕育及蓄势待发阶段 清末以降,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王朝边疆危机全面爆发,激发了梁启超等一批精英人士对边疆问题的关切和研究,推动了“边政”研究的兴起。及至中华民国,“边政”研究逐步升级为“边政学”。“边政学就是研究关于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政的科学”。其时,边政学研究虽没有提出具体的跨国民族概念,但已经涉及到跨国民族的研究内容。因此可以说,中国跨国民族研究最初是在“边政学”的母体中孕育的。如徐松石、刘介等,都涉及到跨国民族的研究。类似的研究还有凌纯声、周光倬、芮逸夫、王婆楞等,当时已经呈现出从历史学传统转向实地社会调查的倾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组织了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得到了直接的广泛应用,整理出了大量有关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跨国民族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总结性的成果以石钟健《有关中缅国境线上少数民族的专著及论文索引》为代表。至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际政治的需要,国家对跨国而居的边疆民族较为关注,注重相关民族及其迁移历史的研究,形成了一批供内部参考的专题研究成果,出版了《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等著作。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对边疆民族历史、生活状况、生活习俗、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一般叙述,侧重于收集、整理资料以及为应对时势需要而进行的分散研究,但跨国民族研究资料的积累,已经使得这一特殊领域的核心概念呼之欲出。 (二) 核心概念的提出与研究起步阶段 1979年5月,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将世界民族研究第一次正式纳入国家计划,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同时成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守土固边和富边强国的国家意志推动着边疆民族研究持续升温。此后,有关世界各国民族及其问题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同时《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五种丛书的编辑、修订和出版工作正式展开。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民族研究掀起一波新的高潮。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历史资料的梳理,以及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加之世界民族研究的推进,在此基础之上,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跨境民族”“跨界民族”和“跨国民族”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确定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标志着跨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形成并真正进入了研究起步阶段。1980-1999年,范宏贵、陈永龄、马曼丽、金春子、王建民、申旭、刘稚、姜永兴、葛公尚、曹兴等学者,对跨国民族相关理论探索作出了贡献,最早形成了一批聚焦于跨国民族研究的学术成果。 (三) 成长与多学科交叉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除民族学、人类学外,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纷纷加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立体多维视野,使跨国民族研究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发展趋势。中国跨国民族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西北、东北和西南是重点,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也汇聚于此。时至今日,中国跨国民族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一批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已经产生,如马曼丽的《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王希隆、汪金国的《哈萨克跨国民族研究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石茂明的《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周建新的《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王超的《跨国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研究——以中亚东干人为例》,赵永胜的《缅甸与泰国跨国民族研究》,刘稚的《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葛公尚的《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曹兴的《全球化时代的跨界民族问题》,等等。随着理论探索向前推进,跨国民族问题研究不断加强,已发展成为理论性较强、研究内容广泛、多学科交叉的相对独立的热门研究领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