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筹海图所反映的海防思想 筹海图的图形与特征,由谁设计的呢?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海防思想?郑若曾说邵芳功不可没(66)。邵芳,胡宗宪的幕僚。其受命参与编纂,自然是胡宗宪之意(67)。所以,筹海图一定体现了胡宗宪的海防思想。虽然如此,邵芳毕竟扮演的是商定角色(68)。所以,郑若曾也一定将其海防思想融入图中。 胡宗宪的海防思想是一种基于明初卫所制的远洋出击思想。这是其对明初以来海防体制演变的对比与当时海防之战双重反思的结果。他说: 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此定论也。国初,沿海每卫各造大青及风尖、八桨等船一百馀只,出海指挥统率官军更番出洋哨守。海门诸岛,皆有烽墩,可为停泊。其后驰出洋之令,列船港次,浙东于定海,浙西于乍浦,苏州于吴淞江口及刘家河。夫乍浦之地,海滩浅阁,无山嶴避风之处。前月,把总周易等所领战船被贼烧毁,仅遗十馀只。近又报,为飓风击碎。不若海中洋山、殿前、窝集,反可泊船也。吴淞江口及刘家河,出海纡回,又非泊船防海处。所议者欲分番乍浦之船以守海上洋山、苏松之船以守马碛、定海之船以守大衢,则三山品峙,哨守相联,可扼来寇。而又其外,陈钱诸岛,尤为贼冲三路之要。兵部原题,副总兵俞大猷统领战船驻扎海上,防贼截杀,则如陈钱,乃其所当屯泊。而提督军门及海道等官,每于风汛十月相参巡察。有警,则我大船火器冲截,贼入,使不得越过各岛,则彼毒无所施,爨孽不作,而内地安堵矣。(69) 明初,沿海实行的是卫所制下的海疆防御。这要求停泊在近洋岛屿的卫所战舰,要定期主动到远洋巡查、出击。故明前期虽有倭寇侵扰,终没有酿成大患。随后,这种制度渐渐废弛,战舰停泊在沿海,甚至不当之地。至嘉靖时,遂演变成战舰不是被倭寇烧毁,就是被飓风击毁的惨剧。鉴于此,胡宗宪提出实行远洋出击的海防思想。这建立在明军长于海战、短于陆战的基础上(70),即利用停泊在近洋岛屿的大型战舰,以及装备在战舰上的精良火器在远洋出击倭寇,以阻止其经近洋、沿海到达内地。 自这种思想提出后不久,明军就对此褒贬不一。郑若曾记载了这种分歧。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海防思想,称: 御洋之策,有言其可行者,有言其不可行者,将以何者为定乎?曾尝亲至海上而知之……总制胡公与赵公尚之议所由建也。国初以来,从来无人发此。自二公上疏之后,罔不羡其精思卓识。然事理虽长,而未经试练。嗣后,将官遵而行之,始觉其间有不便者。何也?离内地太远,声援不及,接济不便……然自御海洋之法立,而倭至必预知,为备亦甚易。非若乙卯以前,倭船近岸,人犹未觉其为寇也。苟因将官之不欲而遂已之,是因噎废食也。乌可哉!如愚见,哨贼于远洋而不常厥居,击贼于近洋而勿使近岸,是之谓善体二公立法之意,而悠久可行矣。(71) 赞同者认为远洋出击起到了预警作用,并为明之沿海守备队提前进入战斗准备状态赢取了时间。反对者认为远洋出击毕竟远离内地,不仅造成内地无法支援远洋作战,就是后勤补给亦为之接济不便。郑若曾则认为,不能因为战术上的无法支援与补给不便,就废除战略上的远洋出击。鉴于远洋出击在实际作战中表现的不足,郑氏提出补苴罅漏之法。这就是在仍遵从远洋出击思想的前提下,在近洋防御从远洋逃脱而来的倭寇,以阻止其入侵沿海。可以说,近洋作战既要解决远洋作战因远离内地而带来的不便,又要保证明军仍可在近洋发挥作战的优势。 如果要发挥远洋和近洋协同作战的优势,那么必须在沿海有可靠的防御基地和完备的海防设施,以避免在作战中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就防御基地而言,要在沿海设置为作战提供后勤补给的府、州、县、卫、所,以进行必要地支援。就军事设施而论,要有传递来自远洋、近洋至沿海信息的烽堠,以使沿海明军提前进入作战状态。同时,为减少倭寇进入内地的机会,要围绕沿海建置增添诸如把截、巡检司等辅助力量。 所以,在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协同作战思想指导下绘制的《沿海山沙图》,其图面布局是这样的:沿海,绘制了以府、州、县、卫、所为中心的海防基地,以及辅助的海防设施,诸如烽堠、巡检司、把截等;近洋,绘制出可以停泊战舰的岛屿;近洋以外,则是明军主动出击倭寇的远洋战场。 至此可以看出,筹海图是胡宗宪远洋出击与郑若曾近洋防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曹婉如先生所认为是郑氏个人的作品(72)。从明人茅元仪之言可以证实,“因按胡宗宪、郑若曾绘分合诸图”(73)。所谓“分合诸图”,指以明之广东、福建、浙江、直隶、山东、辽东为地理单元绘制的《沿海山沙图》。在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的思想下,该图的图形与绘制原则当如何理解呢? 远洋出击思想的战术层面决定,设计《沿海山沙图》时,必须在近洋选择可以停泊大型战舰的岛屿。如果要有效地阻击倭寇穿越远洋防线,那么必须利用停泊在相邻两岛的战舰夹击其左右两翼,以免穿插而过。因从这两处岛屿出发的航线可以交叉到达位于沿海的建置,所以以岛屿为依托的战舰就能够最大化地得到这些建置的支援与补给。质言之,既不能停泊战舰,又不位于航线上的岛屿,就成为被省略的对象。这既解释了筹海图上所绘岛屿比《海防一览》少的原因,又阐明了“首括诸道之绾海而州,与其诸岛之错海而峙者为图”原则中的后一条。这个原则的前一条,则可通过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的协同作战思想进行解读。无论是远洋出击,还是近洋防御,都必须拥有能够满足其后勤补给的基地。这不仅关系到远洋出击的成效,还关系到近洋作战的成败,更关系到内地的安全。这是《沿海山沙图》突出绘制沿海府、州、县、卫、所等建置的原因。 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的协同作战思想,还可解释《沿海山沙图》“详外而略内”的绘制原则,以及增添海防设施与减少内地建置的原因。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是一种协同作战,最终目的是阻止倭寇进入内地,那么就要在近洋与沿海的建置之间设置传递敌情信息的烽堠,以及辅助作战的巡检司等。这反映在《沿海山沙图》上,就是“详外”原则下以沿海建置为中心增添海防设施的原因。由于这些海防设施是为了传递来自海上倭寇的信息,以及阻止倭寇进入内地,所以多以面向海洋的横向部署为主。结果,在设计图版时,要考虑以沿海建置为中心的海防设施;在图版绘制时,要扩充图之横幅以增添新内容。随着以沿海建置为中心的海防设施的增添,图幅的纵深随之缩短。图之纵幅缩短的原因,还与省略内地建置即“略内”的绘制原则有关。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思想考虑的是在远洋击溃倭寇,在近洋消灭突破远洋防线的倭寇,而没有将内地列入防御对象。这亦是嘉靖四十年前后,明军对倭作战中从内地逐步转向海洋的反映(7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