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筹海系其他海图 筹海图所蕴含的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的协同作战思想,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被忘记,反而成为后人应对海防危机的记忆。这首先表现在天启元年(1621)刊刻的茅元仪纂辑《武备志》中。 1.《武备志·沿海山沙图》 茅元仪纂摹海防图的目的,主要鉴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考虑。《武备志》曰: 茅子曰:防海岂易言哉!海之有防,自本朝始也。海之严于防,自肃庙时始也……日本在宋之前与诸国不相高下,自元初始败邵文虎之师,始皎然有启疆之虑。以二祖之威德,柔而致之,时肆其毒,故于沿海兢兢焉。然以辽东受衄,不致大爨。嘉靖之际,经措失方,以天下钱谷之本,供其渔猎,国几不支。苟非纠纠虎臣,批根荡窟,则中原九塞,乘间而发,岂能有百岁之安哉?而其要在拒之于海。故首采诸家之论,因按胡宗宪、郑若曾绘分合诸图,而并按其戍守之险要兵力,以永示来者焉。(75) 嘉靖时期,倭寇沿海,生灵涂炭。与此同时,九边告急。北虏南倭,迭相交寇,国几近危。隆庆(1567-1572)末年,俺答封贡。自此以降,北方边境虽有冲突,终无大害;而万里海防却几度告警。至万历时期(1572-1620),倭寇入侵朝鲜半岛,荷兰亦蠢动于东南。茅元仪据此认为防御倭寇之要,是“拒之于海”。所谓“拒之于海”,就是在远洋出击与近洋防御倭寇。可以说,这是胡宗宪远洋出击与郑若曾近洋防御思想的再现,亦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绘制的《沿海山沙图》的再现,所以才有其“因按胡宗宪、郑若曾绘分合诸图”,以警示后来的人。 胡宗宪、郑若曾所绘的“分合诸图”,指的就是筹海图。因与筹海图相比,《武备志·沿海山沙图》除继承其海防思想外,还有着在其海防思想与绘制原则指导下呈现的相同的图形与特征,而且亦是按照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等顺序分割排列而成。这些分合图拼接起来反映的就是明之整个海疆图。从两者《沿海山沙图》内容的对比上可以印证。 《武备志》中的海图图名也沿袭《筹海图编》,诸如《广东沿海山沙图》、《福建沿海山沙图》、《浙江沿海山沙图》、《直隶沿海山沙图》、《山东沿海山沙图》、《辽东沿海山沙图》。而且,每个地区图幅数量亦同,加起来亦是72幅。更为重要的,就是每幅图的建置与建置符号亦同。不同的只是《武备志》之图省略《筹海图编》刻工名字。同时,又改变海波纹、峰堠的绘制方法。这些细微差别进而说明《武备志·沿海山沙图》底本无疑为《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 2.《海不扬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幅《海不扬波》(76)。该图明末摹绘,纵30.5厘米、横2081厘米,以传统山水画的方式展现明整个海疆的形势。图中的海洋、河流绘以灰色,岛屿涂以白色,山脉蓝绿相间,府、州、县、卫、所、巡检司、烽堠均用形象法绘制。这幅长卷图是以《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还是以《武备志·沿海山沙图》为底本摹绘的? 就这三种图的绘制而言,《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中的府、州、县、卫、所等建置均用圆圈加城堞的形象画法,其他诸如岛屿、山脉、烽堠、营堡等则标注在长方形方框内。与此不同的是,《武备志·沿海山沙图》、《海不扬波》则在府、州、县、卫、所上加绘四个形象画法的城门。《海不扬波》还将所有烽堠绘以上红下蓝,又将巡检司绘以红蓝相间。这些差别说明《海不扬波》不是以《筹海图编》,就是以《武备志》之图为底本的摹绘,但并不能进而证明《海不扬波》摹绘底本究竟是哪一种。 就这三种图的内容而论,无论是府、州、县、卫、所,还是巡检司、营堡、烽堠,抑或是山川岛屿的名称均同。不同的只有两点:《海不扬波》省略《筹海图编》与《武备志》之图右上角“某某沿海山沙图”的字样;另外,与《武备志》一样,亦省略《筹海图编》刻工的名字。这反而留下《海不扬波》是以《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为底本摹绘的证据:即《海不扬波》误将《筹海图编》刻工“郭昌期”当作地物绘入(图见封二)。《筹海图编》图中,刻工“郭昌期”之名出现11次,分别是《广东沿海山沙图》的第二幅、第九幅、第十幅、第十一幅(77),《福建沿海山沙图》第一幅、第三幅(78),《浙江沿海山沙图》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79),《山东沿海山沙图》第十七幅、第十八幅(80)。其中《广东沿海山沙图》第二幅图之刻工“郭昌期”之名不像其馀十处均出现在书耳的地方,而是出现在“自此接安南界”的上方,以致摹绘者遂将其与周围的地物,诸如“大鹿墩”、“长墩巡检司”、“驭北营”一样看待。 《海不扬波》的来源可进一步从《筹海图编》版本演变中探明。《筹海图编》有四个版本:初刻本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所刻,再刻于隆庆六年(1572),第三个为天启四年(1624)胡维极刻本,最后为康熙三十年(1691)郑起泓刻本(81)。除初刻本外,其馀三个版本的《沿海山沙图》均省略所有刻工。因此,《海不扬波》的摹绘本无疑来源于《筹海图编》初刻本中的《沿海山沙图》。 通过前文考察可以看出,《武备志·沿海山沙图》无论是在图形与绘制上,还是图幅数量上,抑或是在图之绘制原则与海防思想上,均可以说是筹海图的再现。虽然《海不扬波》是以长卷形式存在的一整幅海防图,但除个别内容与筹海图不同外,其他诸方面皆可证明这幅图是以72幅筹海图为底本进行拼接的结果。因此《海不扬波》与筹海图有着同样的图形与特征,而且亦有着相同的绘制原则。故《海不扬波》亦是明末绘图者对筹海图海防思想的记忆与再现。 在明万里海防图图系中,筹海图不属初刻系。其是胡宗宪、郑若曾编绘,有着不同的海防思想与绘图原则,以及在此指导下呈现的不同图形与绘制特征的海防图。除《万里海防图论·万里海防图》、《万里海防图说·万里海防图》均是《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的重刻本,故同属于筹海系之外,还有《武备志·沿海山沙图》、《海不扬波》亦受其影响刊刻或摹绘。这些图与筹海图一起,构成明万里海防图中的筹海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