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古今文献 >

《橙阳散志》的编修及其史料价值(3)

http://www.newdu.com 2020-02-19 《史学史研究》2019年04期 康健 参加讨论

    三、史料价值
    传统徽州共有7部乡镇志,即《橙阳散志》《丰南志》《孚潭志》《善和乡志》《西干志》《岩镇志草》和《沙溪集略》,除《西干志》属于山水志,专门记载歙县西干山的自然、人文等情况外,其他几部方志均为记载徽州望族所在村落的村志。与其他6部方志相比,《橙阳散志》编纂周期最长,卷次最多,内容最为丰富,因而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橙阳散志》为清代乾嘉时期歙县江村之村志,详细记载了从宋至清代乾嘉时期,该村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民情、民间组织运作、社会变迁等实态,亦从长时段的角度集中反映了江氏宗族崛起、发展演化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史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徽商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商业资本之巨,从业人员之多,活动地域之广,为其他商帮所不及。徽商经营行业较众多,但主要集中在盐、典当、茶叶、木材等行业。盐商则是徽商的中坚力量,而徽州盐商又主要集中在歙县。歙县江村江氏为扬州盐商的主体力量之一。对此,民国《歙县志》记载:
    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各姓代兴,如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吴,潭塘之黄,岑山之程,稠墅、潜口之汪,傅溪之徐,郑村之郑,唐模之许,雄村之曹,上丰之宋,棠樾之鲍,蓝田之叶皆是也。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
    《歙县志》虽然将歙县从事盐业经营的几个主要宗族列举出来,但只是在宏观层面的描述,关于每个宗族盐业经营的详细资料则是县志无法提供的。
    《橙阳散志》作为歙县盐商主体之一江村的村志,详细记载该宗族从事盐业,尤其是两淮盐业经营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对于集中探讨江氏商人的盐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从微观层面、个案角度研究徽州盐商亦有所裨益。
    从《橙阳散志》内容来看,江氏商人主要集中在两淮地区经营盐业,该书中记载多是“业鹾维扬”“业鹾广陵”“业鹾扬州”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江氏商人经营盐业有30多人,这些族人多在两淮行盐,尤其是集中在扬州地区。笔者统计的这些江氏盐商仅为《橙阳散志》中记载的部分内容而已。从中可知,自从明中叶开始,该村族人就从事两淮盐业的经营,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尤其是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江春为代表,他担任两淮总商四十年,可谓是“身系两淮盛衰垂五十年”。
    明清时期徽州是一个“商贾之乡”,大量民众外出经商,而歙县在万历时期已是“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了。入清以后,当地民众外出经商之风更盛。伴随着商业经营的需要,很多徽商及其子弟逐渐在侨寓地定居,开始繁衍生息,逐渐在新的居住地实现“在地化”。而这种在地化的动因,多半是因长期在外经商所致。歙县北乡江村江氏是著名的商贾世家,他们经商人数众多,经营行业广泛,活动具体广袤,从而使得江氏族人侨寓地也十分广泛。下面以扬州、无为州为例,对明清时期歙县江村江氏的商业移民现象进行考察。
    扬州作为两淮盐业的“大本营”,是徽州盐商麇集之地。江氏商人多在两淮行盐,族人多侨寓此地,世代繁衍,逐渐在地化。如生活于清代康乾时期的江注,“侨寓维扬,志笃根本,尝修葺许村青山头祖墓,建碑以垂久远”。江允升“乾隆辛未,郡邑大饥,公客维扬,捐千余金,首倡义举,买谷以赈,村党扬寓诸贤仿其事,醵金数万,建惠济官仓,俾六邑凶荒有备,实公之昆季启其端也”。江世栋“侨居维扬,凡事关故乡宗党,实力举行,视亲支如一体,间遇困乏,分财周恤,倾橐弗惜”。江永交“生平好义,厚待亲支。客居维扬,里党公事,恒多倡助,族戚往来其间,缓急并蒙嘘植”。江承联“寄居扬州,国子生,敦本尚义。里中社坛建自前明,岁久倾圯,公捐金倡建”。
    《橙阳散志》中关于江氏族人侨寓扬州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逐一列举。这些侨寓扬州的江氏族人要么为徽商,要么就是徽商子弟。他们在扬州定居,其子弟在当地占籍,或寄籍,并以此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橙阳散志》“选举志”中,有很多族人在扬州、仪征、江都等地参加科举考试,他们当中不乏以“科第”“文学”“荐辟”“拔贡”“舍选”“殊恩”等功名、官职或殊荣者。如江恂的六世祖光禄公于晚明时期,“业鹾扬州”,也就是因经营盐业而侨寓扬州,此后其子孙皆在扬州定居。江恂即以仪征籍诸生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并以拔贡入仕。在乾隆四十年(1775),他又以江都籍的身份任徽州府知府。侨寓扬州的族人,虽身在异乡,但不忘桑梓,他们热衷于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如乾隆年间,“寓居扬地支丁”的江氏族人输赀重修江村的赉成堂。因风雨侵蚀,到嘉庆七年,侨寓扬州的族人再次捐资进行维修,“凡添换梁柱,并一切工料,共用二千数百余金,工程巩固,祠宇改观”。
    除了扬州以外,江氏族人侨寓无为州的也较多。早在明中叶,江若蓂就曾在当地经商,当时“有同渡遗金三十,铤追而还之。又尝典铺被盗,恐多牵累,隐不呈报,会盗贼为缉捕所获,呼公质证,公绝不认,盗得免死,寻为良善,一时传颂高义”,因多善举,被世人称颂。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江元鼎因在无为州经商,遂“占籍庐郡”。元鼎公的元孙江家祚认为其先祖到无为州侨寓的原因是经商所致,其言曰:“自吾支祖之迁淮西也,多历年所向,以淮为贸迁地,寄寓其间。”
    随着无为州经营贸易的发展,江氏族人在当地定居日益增多。尤其是入清以后,江氏族人在无为州在地化十分明显。江政观“居无为州,再迁桐城周家潭”。江泉龙、江维浩、江仕侠祖孙三代人皆定居无为州。因族众定居无为州日益增多,每年往返故里歙县江村祭扫路途遥远,多有不便,江氏族人在元鼎公之孙江泉龙的带领下,于顺治十七年(1660)在无为州南乡的南圩头创建支祠笃本堂,当时“爰建祠堂,各分老幼,春秋偕至,祭奠一堂,欢欣鼓舞,免歙州千里之劳,节往返之费,于间岁一返故乡,较昔良便”。祠堂建立后,邀请族人“聘龙及孔龙、胤龙诸公准诸体制,定以祠规”。
    随着世系推衍,族人在无为州定居的人数众多。在雍正初年,就达到“丁口数千余人”的规模,这些族众在无为州分布十分广泛。对此,《橙阳散志》记载:
    正二公分祠,亦名笃本堂,在无为州南乡南圩头,希曾、千里两门建。支下分处,共十一村:曰桥西,曰张三渡,曰清水凹,曰官田河,曰俞家渡,曰潘思滩,曰南圩头,曰东湖,曰前竹园,曰八里坂,曰鹤毛河,胥以此为总汇。每岁三月初一日春祭,冬至日冬祭,诸族毕集。祠建于顺治十七年,康熙三十九年增建祠廊,乾隆四十年间毁,四十五年重建。
    根据上引资料可知,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乾隆年间,歙县江村正二公派下的族众迁居无为州已有两百多年时间。因人丁兴旺,乃至形成了希曾、千里两大支派。这些族人分布在十一个村落,他们以新建的笃本堂作为支祠,每年举行春秋二祭。为保证祠堂的日常运作,族众还积极捐资田产,作为日常开销之资。如江光祖,“承先志,尝捐田入无为州支祠,以助祭祀,族人感其谊”。
    虽然定居在无为州,但族众不忘桑梓乡情,定期回歙县江村展墓。江权龙不仅在无为州创建支祠,还在故里江村“立祠规于故乡祠墓,定以三岁一归祭扫”,以表尊祖敬宗之情。此后,族人时常返乡祭扫祖墓。如江以宥,“字之三,里村人,居无为州南圩头。性诚朴,笃志根本,年七十外,犹率领宗支,时归故里,展谒先墓,不惮千里跋涉,孝思真挚,近俗所不多觏”。
    为开展日常礼俗活动需要,同时也为加强对族众的管理,定居在无为州的江氏族人,不仅兴建祠堂,而且开始编修族谱。雍正年间,江氏族人“将迁淮以后二百余年丁口数千余人,叙其世次,志其里居,汇为善本,藏之各分”,编修支谱。
    在侨寓地无为州创建支祠,编修族谱,是江氏族人在侨寓地在地化的重要表征。此外,他们还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在《橙阳散志》“选举志”中,清代前期,就有不少族人在无为州入学、获取功名的事例。如江俊、江祚长、江世桢、江家澍、江之南、江必禄、江三奇等人,就在当地以“文学”名义获得科名。
    概而言之,明清时期,歙县江村江氏是个商人辈出的宗族,江氏盐商是扬州徽州盐商的最为重要的几个家族之一,深刻影响着明清两淮盐业与扬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橙阳散志》中蕴含丰富的商业史资料,尤其是关于江氏商人在两淮盐业的经营记载最为丰富。若辅之以族谱、文集等相关资料,则能从长时段角度对江氏盐商发展轨迹进行全面考察。《橙阳散志》还显示,随着商业发展,江氏族人不断迁徙到经商地,并逐渐实现在地化,尤以扬州、无为州最为突出。徽州其他乡镇志虽然也有一些徽商贸易和移民的记载,但颇为分散,不成规模。换言之,从《橙阳散志》能够集中窥探明清时期徽商的商业发展和人口迁徙情况,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而徽州其他乡镇志则不具备这样价值。
    (二)村落社会史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徽州多聚族而居,往往是一村一姓,或一村数姓,形成一个强大的宗族社区,因此,徽州的文献大多是记载具体乡村聚落情况的载体。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徽州乡镇志就是一种集中体现徽州乡村社会史的文献。虽然徽州6部乡镇志都是记载徽州望族聚居村落的村志,均有不少反映徽州村落社会史方面的内容。但与其他5部乡镇志相比,《橙阳散志》卷次最多,记载村落社会史方面的内容最为丰富,因而这方面的史料价值也就更高。
    《橙阳散志》作为清代歙县江村的村志,着重记载了宋至清代嘉庆以前该村村落治理、桥梁道路修建、屋宇建设、宗族管理、风俗民情等情况,蕴含丰富的村落社会史资料,是研究宋至清代乾嘉时期歙县江村村落变迁、江氏宗族发展轨迹、日常生活、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
    卷六《礼仪志》中的岁时、婚冠、丧葬,卷七《风俗志》中的灯事、游神、还烛、保安,这些内容都是研究徽州乡村社会及江氏宗族活动、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的绝佳资料。卷八《舍宇志》中关于社坛、祠堂、书院、园馆、庙宇(庵、观),卷九《营建志》中的社仓、坊表、桥梁、道路、路亭,卷十一《艺文志二》中收入江村景房公祠堂记、赉成堂、悠然堂、本乎堂、展锡祠、淮西两门祠堂、东皋堂、茂荆堂、居敬堂、安义堂、明善堂、貤庆堂祠等众多门房支派祠堂的碑记,上述资料都是深入考察江村村落建设、江氏宗族活动、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方志中的《艺文志》收录的有关该村落的序文、碑记、诗歌资料更为丰富,这些资料是研究徽州乡村社会史的宝贵资料。明清时期徽州会社十分普遍,举凡文会、祀会、钱会、桥会等无所不有。江绍莲在《歙风俗礼教考》中对歙县文会功能曾有专门描述:“各村自为文会,以名教相砥砺。乡有争竞,始则鸣族,不能决则诉于文会,听约束焉。再不决,然后讼于官,比经文会公论者,而官藉以得其款,要过半矣,故其讼易解”。
    其实,江绍莲所在的歙县江村不仅有聚星文会、瑞金文会、蟾扶文会等文会组织,而且还有其他会社,如祭祀性会社组织。这些会社资料在《橙阳散志》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如卷十中《建立社坛示碑》(嘉靖五年)、《重建慈化西社记碑》(康熙五十三年)、《兴建鹏扶文会馆记碑》(乾隆年间),卷十二中《议建瑞金文会保龙序》(天启五年)、《聚星文社序》(万历十二年)、《重兴聚星文社序》(天启元年)、《建聚星文社馆序》(天启三年)、《建聚星文社馆序》(天启三年)、《聚星会馆告成序》(崇祯八年)、《重修聚星会馆序》(康熙元年)、《江村文会义田序》(乾隆年间)、《仁里社序》(天启元年)、《荣养堂文明新社序》、《蟾扶文会序》(乾隆年间)、《蟾扶文会序》(乾隆九年),这些民间社会组织,在江氏宗族的文化建设、民间信仰、祭祀活动、教育发展、村落治理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
    如众所知,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在中国南方的广大山区,棚民活动十分活跃。他们进山垦殖,在促进山区经济开发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棚民问题在当地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各地官府及清廷的关注,乃至在乾隆、嘉庆年间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驱棚运动”。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在乾隆、嘉庆年间,棚民问题十分严重,引起地方官府和徽州宗族的关注。歙县江村的棚民问题也较为突出,棚民大规模的垦山造成江氏祖墓所在的飞布山生态风水破坏严重。卷十《飞布山保龙禁碑》(乾隆十一年)、《飞布山保龙禁碑》(乾隆三十七年)、《飞布山保龙禁碑》(乾隆四十年)、《飞布山保龙禁碑》(嘉庆八年),就是关于乾隆、嘉庆年间江村棚民垦殖造成生态问题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从乾隆十一年到嘉庆八年,江氏族人三令五申的向官府申诉,要求严禁棚民进山开矿,但却屡禁不止。若将这些棚民资料与徽州其他地区的资料结合起来使用,有利于深入探讨徽州棚民问题。
    (三)徽州地方史研究价值
    《橙阳散志》虽然是歙县江村的村志,其内容除了记载有关江村的内容外,还大量记载了有关徽州,尤其是歙县自然地理、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江绍莲续编版本的卷末《备志》中,共有歙疆域形势考、歙山脉水源考、歙建置沿革考、歙城郭乡隅考(含公署、桥梁)、歙风俗礼教考(含祠宇)5篇,有2.6万多字,占全书内容的13.5%,内容涉及徽州山川河流、徽州府建置沿革、歙县基层行政区划、徽州及歙县风俗变迁等情况。可以说,《备志》是续编《橙阳散志》最大的特色,其记载的内容也超越了乡镇志的范围。这也是《橙阳散志》有别于徽州其他乡镇志最为主要的特征,因而,《备志》是研究明清徽州地方史的重要史料。
    在《歙县疆域形势考》《歙县山脉水源考》《歙建置沿革考》《歙城郭乡隅考》中,江绍莲运用大量运用正史、政典、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如《史记》《梁书》《旧唐书》《新唐书》《水经注》《山海经》《文献通考》《新安文献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新安志》《万历歙志》《陔余丛考》《素壶便录》《徽郡志略》《歙故城考》《歙故城续考》《蔗畦外集》《劝谕埋棺札》等文献,其中,有些典籍已散佚,故江绍莲引用的资料就更显得珍贵。
    在对歙县疆域、山川河流、徽州府建制沿革、歙县行政区划等进行系统考察的过程中,江绍莲将各种资料进行比勘,形成的专篇考证文章,纠正了《新安志》《徽州府志》记载的一些错误之处。例如《歙建置沿革考》前半部分内容是论述徽州府历代沿革情况,后半部分内容则是考证歙州古城情况。关于歙州古城,《新安志》说,歙州古城始于隋代义宁年间,而江绍莲引用吴度《歙故城考》认为,“随义宁中始有之,今郡志因之,失于不详考耳”。江绍莲通过吴度的记载,对《新安志》中关于歙古城始建年代产生怀疑,于是通过征引《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赵黄门《徽郡志略》、吴瞻泰《歙故城续考》等史籍,相互比勘,终于考证出歙州古城始于三国时期的毛甘故城,而并非始建于隋朝义宁年间,证实了《新安志》《徽州府志》记载的错误,并由此认为“毛甘功不在汪越国下也,则今之府治为毛甘城故址,其彰明较著者矣。”
    值得注意的是,《歙风俗礼教考》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徽州及歙县四乡风俗民情的变迁,尤其是关于经商风气的变化。该篇文章是《备志》中最有价值的的内容,也最为学界关注。最早发掘其史料价值的是近代徽州学者许承尧,许氏将其一部分内容节录在《歙事闲谭》中,从而使得后人得以知晓《歙风俗礼教考》的内容和价值。1985年出版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将《歙事闲谭》中节录的《歙风俗礼教考》有关徽州经商风气和社会风俗的内容收录资料集,后来被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尤其是徽商研究的学者频频征引,造成很多学者不知《歙风俗礼教考》的作者身份,甚至误以为《歙风俗礼教考》为许承尧撰。直到笔者系统《橙阳散志》才发现,《歙风俗礼教考》的作者并非最初编纂该书的江登云,更非节录该文的许承尧,而是续编《橙阳散志》的江绍莲。鉴于学界此前未能见到《歙风俗礼教考》全文,下面笔者重点介绍该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凸显其史料价值。
    《歙风俗礼教考》(祠宇并载)全文9258字,其中有关徽州风俗礼教的内容有5900多字,关于徽州府学、紫阳书院、歙县县学、问政书院、程朱三夫子祠、会馆等内容3200字。由此可见,该文中关于徽州、歙县风俗礼教内容最多,主要内容有两部分。首先,是关于徽州府风俗民情、经商风气、社会变迁、民间信仰、徽州民间礼仪等的记载。其次,是关于歙县境内四风俗民情、徽州手工业及土特产情况、经商情况等记载,内容甚为丰富。例如,关于徽州经商风气的记载:
    郡邑田少民稠,商贾四出,滇、黔、闽、粤、豫、晋、燕、秦,贸迁无弗至焉,淮、浙、楚、汉,其迩焉者矣。其拥雄资者,高轩结驷,俨然缙绅。次亦沃土自豪,奔走才智,而遍植其亲朋。最次且操奇赢,权出纳,翼妻拿而橐遗其子孙。然亦固有单寒之子,无尺寸藉,而积渐丰裕者,亦有袭祖父成业,未几而贫乏不振者。辄谓郡邑地高水迅,蓄难泄易致然。殊不知盈虚消长,气运循环,而亦视乎其人之担荷,天道恶盈,鬼神福谦,商贾之夫,彼固懵然不晓也。哀哉!
    商居四民之末,徽殊不然。歙之业鹾于淮南北者,多缙绅巨族。其以急公议叙入仕者固多,而读书登第,入词垣跻膴仕者,更未易仆数,且名贤才士往往出于其间,则固商而兼士矣。浙鹾更有商籍,岁科两试,每试徽商额取生员五十名,拔杭州府学二十名,仁钱两学各十五名。淮商近亦请立商籍,斯其人文之盛,非若列肆居奇,肩担背负者,能同日而语也。自国初以来,徽商之名闻天下,非盗虚声,亦以其人具干才,饶利济,实多所建树耳。故每逢翠华巡幸,晋秩邀荣,夫岂幸致哉!则凡为商者,当益知所劝矣。
    上述资料为历来研究明清经济史、商业史、商帮史等学者引用。《歙风俗礼教考》中关于徽州和歙县经商风气、社会风俗的资料还有很多,但因篇幅有限,其他内容不再逐一列举。
    关于徽州风俗,以冠婚丧祭、岁时、傩等礼仪记载较为详细。例如,关于徽州葬礼风俗。江绍莲引用吴殿华《劝谕埋棺札》来说明徽州丧葬中的风水观念,而吴氏所撰文献已很难得见,这也显示出《歙风俗礼教考》的史料价值。又如,关于徽州民间祭祀的社祭、五猖神,江绍莲征引《素壶便录》内容,丰富了徽州民间祀神的资料。《素壶便录》为江绍莲之父江登云所撰的一部笔记,主要记载全国各地,尤其是徽州自然地理和人文风俗,故而也是江绍莲续编《橙阳散志》的重要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橙阳散志》作为一种方志,其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因而史料价值也是丰富的。上述所言商业史、村落社会史研究和徽州地方史等方面史料价值,仅是选取主要方面论述而已。除此之外,《橙阳散志》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橙阳散志》虽然是一部乡镇志,但作为反映徽州乡村社会“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不仅全面、系统记载了宋至清代前期歙县北乡江村村落变迁、江氏宗族教育文化发展、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民间信仰、日常生活、宗族发展等方面内容,还大量记载了明清时期徽州风俗民情、经商风气、民间信仰等内容。该书不仅对于探讨歙县江村江氏商业发展、村落社会变迁等提供重要资料基础,而且对于深化明清时期徽州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研究也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