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回溯(3)

http://www.newdu.com 2020-02-26 《学术界》2019年第9期 张淑娟 参加讨论

    四、余论: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认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几经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叙事方式的不断调整,也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不会在拥有政治保障后自动强化,与整个国家建设工作不能自动同步,不给予足够的关注会弱化,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和实际工作的渐次努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应常态化,避免运动式的培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融入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个文化心理过程,因此,要尊重文化过程的规律,应避免政治化、行政化和商业化。
    中华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也要基于中华文化自身的特点,转向历史传统的内部,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阐释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内在缘由,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从“中国”认同的演进机制中探究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近代得以最终凝聚的历史密码,揭示“中国”认同背后隐藏的文化、政治疆域、心理等方面的独特基因,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包容与开放的内在特征,体会三千多年来“大一统”思想对人们思想感情的浸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丰厚土壤。首先,考虑各民族存在的客观实际,其次,历史上“因俗而治”的传统,再次,“大一统”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统一的实际,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本土资源。
    前面谈到,“中华民族”再次被强调并形成学术热点,目前的学术研究基本按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框架进行讨论,“多元一体”既是中华民族的本质性特征,也是结构性特征,从结构特征而言,单元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支点。这样的结论既符合中国历史实际,也符合中国当下社会的政治需要。可否在此前提下,拓宽讨论中华民族研究的思路,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单元民族都是由“人”所构成,将“人”作为中华民族倚重的最基本元素,将“人”的发展置于关注的核心,关心人的基本权利、关心“人”自由意志下认同的生成机制,将“人”和“中国人”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视角。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或搁置一些争议,另一方面避免一些隐患,为中华民族构建提供更多的支点,中华民族的基础会更加牢固,也会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的思路。
    尽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确立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有天然联系,还是要尽量减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减少使用民族主义倾向的方法去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大的民族精神不是靠一味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和历史的悲情培育出来的。实际上,减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就是在减少中华民族机体里的不确定性因素。20学者毛里齐奥·维罗里提出要回归“没有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同样,培育没有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再次被强调,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这些宏大的议题给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对这些议题进行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现在到未来,从内涵到外延,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一般的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确定自身文化传统的主体性地位,从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寻找支撑上述研究的本土资源;立足当下,根据实际需要充实各个研究的基本内容;放眼世界,积极吸纳西方国家该领域研究的先进成果;明确方向,确定马克思主义在上述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这四个方面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相关议题研究的正确方向和明确坐标。
    注释
    1.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国民族双重构建的开端,一方面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唤起单元民族的民族意识,具体论述可参见张淑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以中国共产党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
    2.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指出,“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中华民族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可参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4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页。
    3.张凤阳、罗宇维、于京东:《民族主义之前的“民族”:一项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4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页。
    5.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41页。
    6.[清]沈德潜选评、[日]赖山阳增评、闵泽平点校:《增评唐宋八家文读本》,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4页。
    7.可参见周建新:《论民族存在的相对性》,《思想战线》2019年第3期;张淑娟在谈民族主义特质时也谈到了民族的若干相对性,可参见张淑娟:《批判与反思: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再认识》,《学术界》2016年第12期。
    8.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思想战线》2017年第6期。
    9.王希恩:《论“民族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0.王希恩:《中华民族建设中的认同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5期。
    11.Birch,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London:Unwin Hyman,1989,pp.9-10.转引自李信成:《中共少数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34页。
    12.周平:《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4期。
    13.陈梦家:《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
    14.费孝通先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研究有深刻的反思,提出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可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7页。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8页。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页。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56页。
    19.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0.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可参见张淑娟:《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