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王晖:《新方志理论研究管窥》,《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4期。 ②《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3页。 ③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中国地方史志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页。 ④谭其骧:《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江海学刊》1982年第1期。 ⑤罗士彝:《康熙酃县志跋》等,同治《酃县志》卷首《旧跋》。 ⑥朱士嘉:《谈谈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史学史料史》1979年第2期。 ⑦《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7页。 ⑧李宗侗:《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9页。 ⑨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⑩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方志立三书议》,《文史通义校注(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2页。 (11)谢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一)》,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6页。 (12)在史志学界,方志学归于史学体系已基本成主流态势。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持“地理书说”等其他意见的也不在少数,且始终纷争不休,如晚清章学诚和戴震之争便是典型之例。 (13)(2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210、216页。 (14)林衍经:《史志关系论》,《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3期。 (1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页。 (16)柴德赓:《史籍举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0页。 (17)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7页。 (18)陈其泰:《〈汉书〉对〈史记〉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年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页。 (19)赵翼:《廿二史札记》上册,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21)王晖:《方志与地志是历史与地理之母》,《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2期。 (22)柴德赓:《史籍举要(修订本)》,第19-21页。 (2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03页。 (24)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28、23页。 (25)(27)陈其泰:《〈汉书〉对〈史记〉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第37页。 (26)刘家和:《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8)章学诚撰,叶瑛校注:《书教下》,《文史通义校注(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页。 (29)林衍经:《史志关系论》,《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3期。 (30)李兆洛:嘉庆《东流县志·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31)傅振伦:《编修新方志管窥》,《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32)念白、庆余:《〈史记〉与地方志——兼论〈史记〉的编写体例》,《佳木斯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33)章学诚纂:《永清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34)陈国生等:《我国方志的源流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利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35)孟繁华等主编:《二十四史导读》(第一册),同心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36)仓修良:《方志学通论》(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0页。 (37)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477页。 (38)《中国历史大辞典》,第2634页。 (39)《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5页。 (40)张元益:《重修新昌县志后序》,万历《新昌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9),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 (41)(44)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163页。 (42)谭其骧:《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江海学刊》1982年第1期。 (43)陈泽泓:《方志定型说析论》,《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12期。 (45)朱士嘉:《宋元方志传记索引·序》,中华书局1967年版。 (46)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叙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页。 (47)仓修良:《方志学通论(增订本)》,第195页。 (48)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第256-260页。 (49)(5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07、209页。 (50)黄燕生:《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内部刊印本第13页。 (51)刘纬毅:《试论明代地方志》,《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52)李玠:《康熙畿辅通志·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本。 (54)《中国历史大辞典》,第636页。 (55)钱茂伟:《以史入志:章学诚方志学核心理念的再认识》,《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5期。 (56)刘永祥:《历史编纂学近代转型概说》,《人文杂志》2016年第2期。 (57)瞿宣颖:《志例丛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 (58)李泰棻:《方志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59)黎锦熙:《方志今议》,《方志学两种》,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1-22页。 (60)顾颉刚:《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计划书》,《宝树园文存》卷1,第300页。 (61)梅森:《四论方志性质与特征》,《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1期。 (6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4页。 (63)刘永祥:《历史编纂学近代转型概说》,《人文杂志》2016年第2期。 (64)傅振伦:《编修新方志管窥》,《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 (65)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中国地方志》1981年第5期。 (66)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第324-330页。 (67)潘捷军:《“史”“志”关系辨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68)朱士嘉:《1981年4月在湖北省志编纂工作研究班上的讲话》,《湖北方志通讯》1981年第4期。 (69)傅振伦:《〈中国方志学〉第一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70)陈泽泓:《方志定型说析论》,《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12期。 (71)梁耀武:《“新史学”的兴起与方志学》,《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 (72)王晖:《新方志理论研究管窥》,《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4期。 (73)姚金祥:《方志学学科体系研究浅说》,《上海地方志》2014年第4期。 (74)史念海:《论方志中的史与志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75)沈松平:《方志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