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甘肃舟曲多民族“婆婆信仰”民俗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0-03-1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 尹伟先 王高昆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舟曲自古便是氐、羌、藏等多民族栖居之地,自唐以后渐次有汉族民众迁入。伴随着明代的卫所移民,汉族人口大量增长,成今日舟曲人口最多的民族。历史时期,迁入舟曲的汉族群众在凝合道教龙门派、汉传佛教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婆婆信仰”,其信仰核心更可追溯到对“周室三母”的崇拜。作为西北地区民间女性崇拜体系之一,舟曲多民族共存的格局使“婆婆信仰”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性特征。如今,随着舟曲地区多民族互动与交融进程的加速,“婆婆信仰”已经被汉、藏、羌等各民族共同接受,一年一度的“婆婆会庆”成为舟曲各族民众共同参与的重要民俗节庆,甚至代表着该地区信仰民俗的独特发展模式。在其丰富多彩的仪式背后,蕴藏着诸多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关 键 词:舟曲/“婆婆信仰”/卫所移民/民族文化交融/周室三母
    项目基金: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甘肃、青海藏族聚居区形成史研究”(项目编号:15X2S018)。
    作者简介:尹伟先,西北民族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王高昆,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尹伟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王高昆,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文献研究。
    在中国的西北、西南地区,由于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上形成共存、互鉴、共享格局的情况比较普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婆婆信仰”民俗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位于汉藏交界地带的舟曲,属于典型的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最初形成于汉族群体中的“婆婆信仰”属西北众多民间女性神灵之一,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陇西走廊”①范围内流布的诸多女性崇拜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如天水女娲、河湟地带的西王母、陇东以庆阳和平凉为代表的圣母、秦安“三圣母”、兰州金花娘娘等,实质上都是文化整合的结果,同时对西北地方政治的重塑具有重大意义。以往学界已有人对舟曲“婆婆信仰”的组织形式、祭祀仪轨、文化内涵与藏传佛教的关系等进行过研究②。然有些问题依然模糊,如“婆婆信仰”的生成机制、历史脉络、对多民族社会的整合等。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研资料,尝试对“婆婆信仰”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界未曾涉猎的内容进行再探讨,以期推动并加深对明清时期多民族地区信仰民俗发展模式之整体研究。
    一、舟曲“婆婆信仰”民俗概述
    “舟曲”之名源于藏语音译,汉语意为“龙水”。具体而言,舟曲指白龙江,属长江水系。舟曲地处甘肃省南部,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西与迭部县为邻,北、东、南部分别与陇南的宕昌、武都、文县相接。该县虽属安多藏区的地域范围,但其语言非常复杂,在藏族三大方言区(卫藏语、安多语、康巴语)内以“方言群岛”著称。就宗教信仰的一般情况而言,汉族群体大多数信奉地方神“婆婆”,藏族群体大多数信仰苯教与藏传佛教[1]。但发展到现今,迎“婆婆”、祭“婆婆”已经成了舟曲各族群众参与度最高、最隆重的年节活动,早已超越了族际边界,变成了各族群众共享的信仰民俗,达成了共生共存,和谐统一。每年举行“婆婆”祭祀活动时,会有藏传佛教僧人参与到念经祈福活动中;而当藏传佛教寺院有重大佛事活动时,婆婆寺的神职人员也会参与其中。汉藏群众共迎“婆婆”早已是常态。
    “婆婆”信仰主要盛行于舟曲白龙江沿岸各乡村。所谓“婆婆”非指某位特定的神灵,各村的“婆婆”不尽相同,有的供奉“太乙元君九天圣母子孙娘娘”,有的供奉“三霄圣母”,有的供奉“百子娘娘”,有的供奉“送子观音”。据说都是掌管婚育大全的女神,慈悲为怀,能帮助人们人丁兴旺、万事顺遂[2]。整个“婆婆信仰”是由多位“婆婆”依据固定排位顺序而构成的一个民间信仰体系,其中包含庙宇、祭祀仪轨、神职人员等要素。如舟曲县城的诸位“婆婆”依据自身地位的高低之别,分别供奉于天寿寺、隆兴寺、太阳寺、净胜院、驼岭山、龙山寺、清凉寺、西胜寺、洪福寺、楼台阁、宝峰阁、望江楼、百子楼等处。舟曲县所划分出的若干范围中,各位“婆婆”皆具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信众群体及所护佑的区域。县城之外以汉族为主体的村镇也与县城民众一样,严格恪守着自己区域内的“婆婆”信仰。当地信众认为,“婆婆”们不同于高高在上、出世间的佛教神灵与道教真仙,而是常伴百姓起居生活的入世神灵,虔诚供奉可保心想事成,故而信仰极为虔诚。
    日常前往婆婆寺中进行上香祈愿等活动的大多是妇女信众,其中多为求子,故“婆婆”也被称为“子孙娘娘”。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二月十九和三月十九,舟曲县城的汉族信众会举行大型“会庆”来祭祀“婆婆”,以感念其护佑之情。亦有部分村镇的“会庆”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九、三月十九和七月十九。届时,广大信众聚集于寺院中叩拜、进香,而“婆婆”也在信众虔诚的“感召”之下,适时被花轿抬离寺院向信众“散福”,以示回馈。
    “婆婆”会庆仪式中,当属农历正月十九日的祭祀最为隆重,这一日是“婆婆”出巡散福之日。当日清晨,诸位“婆婆”的信众们到达各自信仰的“婆婆”之所辖区域,聚集于寺院中等待活动开始。仪式初始,要将“婆婆”的行像③请入造型精致的轿中,轿上雕梁画栋,饰有八仙护持、麒麟送子等,外层有灯笼装饰包裹,正如“婆婆”缩小版的行宫一般。伴随着锣鼓、鞭炮及信众的呼声,轿子被抬到庙宇前方的院落之中,再将其包括伞盖、璎珞、童男童女像、十八般兵器等在内的“仪仗”请出,以黄色绸缎等将其装扮得精美华丽,最后为轿子加盖宝顶,等待夜晚出巡。待到日落之时,信众将供奉“婆婆”的轿子请出寺院,集合于舟曲县城的驼岭山下,按照“婆婆”们的地位排序而依次出巡、环绕县城一周。整个巡游过程中,“婆婆”们的坐轿以锣鼓开道、彩旗领首而行进,宛若璀璨长龙游弋城中,至民众家门则稍作停留赐福并接受祈愿。百姓虔诚叩拜,向“婆婆”供奉酒茶及诸多献礼。身着不同特色服饰的各民族信众通过钻轿子、挂饰品以求赐子赐福、消灾免难。夜半至凌晨时,“婆婆”们依次回到各自的庙宇中,出巡散福活动结束。
    在整个舟曲“婆婆信仰”体系中,有庙官、阴阳先生、会首、师家等神职人员。庙官主要职责是维系婆婆寺中的日常运营,包括迎送前来祈愿的信众、管理香火的收支等,是秉持本区域信众意愿、按照特定仪轨推选出来的。阴阳先生,多为世袭家传,其角色为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会首,是由信众自发成立的组织,相当于婆婆寺的管委会性质,主要商议制定会规、会谱,筹备各类活动事宜并兼顾寺院的运转,庙官一般也是其中成员。师家,是以特定的宗教表演取悦“婆婆”的神职人员,他们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唱诵词曲,内容多为赞颂与感恩神灵,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用献艺的方式祭神、飨神[3]105-118。
    从舟曲地方“婆婆信仰”的形式与内涵来看,由神祇、庙宇、祭祀和神职人员、信众等诸多元素构成了一套完备的且具有佛、道、苯教印记的民间信仰体系。在这个山壑纵深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各种信仰相对独立又彼此涵化,不断进行文化杂糅和新的诠释,最终形成以“婆婆”信仰为共同精神纽带、多民族共同参与的独特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