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关于概念史研究的几点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20-05-09 《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 方维规 参加讨论

    概念史与新文化史
    概念史在得到国际认可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研究转向的影响。新近的不少研究表明,文化研究对概念史兴趣浓厚,而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亦能反作用于概念史。有人甚至不无夸张地认为,文化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挪移了概念史的整个考察层面:从科学转向知识,从审美转向艺术品,从理论转向实践和技艺,从词语转向其他媒介。换言之,晚近的文化研究不仅在方法论层面,也在研究对象上改变了概念史研究。文化研究重点关注的是,究竟如何理解语言与非语言、物质与含义、物与词之间的界线。文化研究的发展还能让人看到,文化史与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或曰“两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相互跨越”。这种杂糅在新近的研究中颇为突出,尤其是当代不少思想史研究亦关注具有文化意义的物质现象。
    与传统史学或老式“新史学”的研究取向相比,新文化史注重查考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从以往偏重政治、经济、社会或军事等,转换到社会文化范畴。新文化史强调人的身份、意识和心态等,而不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权力、经济基础等。以新文化史为标志的文化转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史学风气的转变。具体可以理解为三重转变:第一,在西方史学主流中,出现了从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第二,在文化史学内部,发生了从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第三,在史学其他分支领域中,也表现出由轻视文化向重视文化、采取文化分析的转向。
    虽然文化研究亦寻求社会视角与文化视角的融通,但摆脱了传统思想史的德国概念史,以结构史为基础,注重对具体历史和社会语境中语言运用的钩稽,这在研究重心上与新文化史有着明显区别。不过,若考察文化史在英美的发展,人们可以发现思想史与文化史的对接努力,两个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都很强调语言亦即概念研究的重要性,这在观念史领域的学者那里尤为突出。例如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在其综述《观念史杂志》的历史以及新的发展方向的文章中,最后也论及概念史(科塞雷克)研究取径。伯克的《什么是文化史》,虽然只字未提概念史,但是间或也能看出概念史旨趣,例如他在描述概念意涵的国际传输、接受和变化时所论及的翻译作为文化史的方法。
    对概念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关于资料来源、数据提取方法以及历史研究之理论前提的各种讨论。对概念史具体实践的一个常见批评,也是针对资料来源的选取和使用。此时,批评常会指向研究所依托的文献不够周全、未查考不应被忽略的史料和视角,而且批评还会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其实,这类批评中外都一样,就连科塞雷克亦即《历史基本概念》也未能幸免。应该说,这类批评往往是有建设性意义的,能够让人看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可能性。尤其对新文化史来说,已有概念史研究很可能成为其非议对象。总的说来,新文化史家更注重大众心态、传播、接受和通俗史料,这些自然也是概念史本当顾及的历史之维。然而,不同的研究或研究取向,有其特定的问题意识、学术旨趣和追求。例如年鉴学派热衷于日常生活史,书写社会史及文化史更是年鉴学派第三代史家的希求,这就必然有其重点关注的史料。面面俱到是许多人的追求,却是概念史迄今未能解决的问题。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史料不可悉数,即便一个研究团队也可能望洋兴叹,只能有的放矢。尽管史料永远是史学之本,且多多益善,但大包大揽还不是当下能够做到的,或许也很难驾驭,能够或应当做到的是对能够说明问题的史料的合理使用和精当解读。此时最不可取的是因噎废食。
    仅从新文化史的视角出发,以往不少概念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注重精英文化和经典文本,未能放下身段看民众的做法是无法忍受的。但问题是,概念史能轻而易举的与文化史融合吗?连带出的另一个问题是:能否完全站在文化史的立场上判断概念史的得失?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且以新文化史的重量级人物福柯为例。他热衷于人类学和社会学主题与方法,喜于关注各种非传统、非经典的话题与关系,并重新定义史学边界:注目于看似无联系之物之间的联系。显然,福柯走的不是德国经典概念史那条路,评判的标准亦当有别。
    若从1980年代算起,新文化史已经走过40年岁月。尽管新文化史的成就不容置疑,但它正在逐渐式微,已有学者看到明日黄花,呼吁“超越文化转向”。这有其实际原因:晚近的文化研究对“语言论转向”进行泛化和极端化处理,强调所有文化之表征形式的认识论意义。新文化史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过分夸大文化因素,许多研究给人留下唯文化论的印象,大大忽略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其二,滥用“文化”概念,即所谓“一切皆文化”。可是,若无福柯那样的哲学素养、视野和眼光,不少文化研究过于琐碎,说得严重点是鸡零狗碎:葡萄酒的文化史、巧克力的文化史、教室的文化史、时装的文化史、口红的文化史,还有那些未必谁都敢于启齿的文化史,而且不厌其烦。毫无疑问,对于文化史来说,这些著作自有其价值;但对讲究关键概念或基本概念的概念史来说,包罗万象的新文化史却是难以承载之重。
    进入21世纪以后,源自德国的“概念史”这一跨学科研究方向又一次重整旗鼓,见之于人文科学的不少领域。倡导概念史的所有尝试,都旨在为失去后劲的文化研究寻找出路。各种尝试的共同点是,探求概念史在新的理论语境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面对强势不再但余威尚存的新文化史,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文科学的文化研究改建,是否和如何对历史语义学范畴和方法产生影响,并在多大程度上关乎概念史的跨学科性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