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学人日记视角梳理近代史学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二千多年,在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下,传统史学在诸多领域变化较慢、较小;近代社会面临三千年未有的历史大变局,巨变的时代呼唤史学的转型。学人日记从多个角度记录下近代史学转型的因素、方式、特点,为探究近代史学转型之路提供了帮助。我们冀望近代史学转型的研究,应从本土、域外两个因素深入探讨中国近代史学转型的真相,既重视史学转型过程中的“他者”,更不能忽视传统史学中的“近代因子”。 利用学人日记研究近代史学的路径和成就,应该说是深化近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学人日记可视为个人的编年史,它以史学学人的器局和眼光记录了历史转折时代日常生活的细节、家国情怀、复杂的人性、社会巨变的思考,将学人日记合读,并与时代情势相关照,会刺激人们关注以往不曾关心、却很重要的新问题、新领域、新见解,比如史学学人境遇史、学术生态史、心态史、史学批评史等,都值得深入探讨。与官方文献相比,史学学人日记形式上更质朴、内容上更真实。官方文献以官方的视角和话语构建“正面”的史学叙述,而史学学人日记却提供给我们史学的“另面”。以往的近代史学研究,在研究路径、视角、话语言说上,可能更重视官方文献、史学名著等,这无疑会部分遮蔽史学的“另面”。学人日记作为承载学者学术交往、思想和学者内心隐秘的文体,具有独到的学术史、文化史、日常生活史的价值。多种晚清、民国学人日记组成的“史料集团”,对我们解读近代史学的关键问题提供了鲜活的史料,激发我们沿着史料喷涌而产生的问题线索去深入探究近代史学的“另面”。 学人日记视角下的近代史学转型和路径研究,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各个领域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学术文化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会累积各种矛盾和问题,从中国近代史学转型中得到历史的借镜,可以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少走弯路,也可为建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当代史学提供历史的借鉴。 注释: ①金梁:《近世人物志》,台北国民出版社,1955年,第1页。 ②冈本监辅:《万国史记》,凡例,上海著易堂,1898年。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99年,第34页。 ④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第529-530页。 ⑤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26页。 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28页。 ⑦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28页。 ⑧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49-550页。 ⑨刘掞藜:《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64页。 ⑩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4页。 (11)朱希祖:《章太炎先生之史学》,《朱希祖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48页。 (12)钱玄同:《钱玄同日记》,第7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22页。 (13)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5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14)钱玄同:《钱玄同日记》,第7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86页。 (15)朱希祖:《朱希祖日记》,转引自朱偰:《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文化史料丛刊》,第5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 (16)章太炎:《太炎文录续编?王文成公全书后序》,《章太炎全集》,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9页。 (17)章太炎:《国学述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第237页。 (18)黄侃:《黄侃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780页。 (19)钱玄同:《钱玄同日记》,转引自张荣华:《钱玄同与章太炎北上讲学》,《书城》,2010年5期,第53页。 (20)黄侃:《黄侃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21)章太炎著、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1页。 (22)黄侃:《黄侃日记》,下册,中华书局,2007年,780页。 (23)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24)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六卷《书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转引自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4,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2页。 (25)朱希祖:《朱希祖日记》,中华书局,2012年,第908页。 (26)李孝迁编校:《中国现代史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55页。 (27)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67页。 (28)胡适著、曾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6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1页。 (29)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2卷,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600页。 (30)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7册,辽沈书社,1993年,第5243-5244页。 (31)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1卷,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559-560页。 (32)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5卷,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130-131页。 (33)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5卷,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368页。 (34)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4卷,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515页。 (35)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第4册,1922年8月26日,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731页。 (36)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39页。 (37)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二册,辽沈书社,1993年,第263页。 (38)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二册,辽沈书社,1993年,第1091页。 (39)朱希祖著、周文玖选编:《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8页。 (40)朱希祖著、周文玖选编:《中国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