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苏联时期北极地区和北方航道开发的历史考察(2)

http://www.newdu.com 2020-08-21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叶艳华 参加讨论

    二、北方经济开发计划制定与经济建设推进
    进入30年代,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苏联加快推进北方开发步伐,除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外,在极地航空与破冰船舰队建设、能源开发与工业建设、陆路交通运输网建立等领域获得全新发展。30年代末,北极地区工业“基地”初步形成。
    (一)制定北方开发方案
    1928年至1932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一五计划”期间是西伯利亚北方地区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科雷马—因迪吉尔卡河流域工业区的黄金矿床和锡矿床进入初期开采阶段,马加丹地区的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也逐步展开。为加快西伯利亚东北地区经济开发,1931年,苏联政府成立远北建设总局(Далъстрой),动员并组织领导该地区的能源与经济开发工作。至50年代,远北建设总局组织完成了西伯利亚东北地区大面积的拓荒任务,以及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24)。针对苏联欧洲北方地区,20年代后半期,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样制定新的工业企业、能源企业以及交通运输网发展计划,在“一五计划”期间,欧洲北方受到更多关注。
    1932年秋,第一次全苏生产力调控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重点讨论和解决北方发展问题。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В.и.梅日拉乌克在开幕词中指出,解决北方问题对于苏维埃国家意义重大,“我们已经准备好全线挺进北方”(25)。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北方自然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意义将不断增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维埃政府要增加北方投资,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工作,要“充分研究苏维埃北方开发问题”(26)。会上,C.B.斯拉文领导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北方小组制定的北方社会主义开发方案(концeпшци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eского освоeния Ceвeра),被列入会议决议案,成为30年代苏联国家制定北方问题决议的基础。方案提出,北极地区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交通问题,修建铁路、公路,发展河运,组建新的航空企业。其次,加快北极地区工业开发步伐,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木材资源、科拉半岛的磷灰石和铜矿、科雷马河和因迪吉尔卡河上游地区的金矿等,重点关注风能、水资源等北方能源问题研究,加强对北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勘探,发展远北地区能源工业,建成以港口城市和工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工业“基地”。此外,北方地区居民生活问题也成为方案重点关注内容,要求发展北方农业经济,实现劳动机械化以及最大程度节约人力,为北方居民提供便利劳动条件等。方案强调,要坚持开发北方地区是解决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重大任务的原则,要以老工业区发展作为开发北方的基础,要针对北方地区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具体开发计划(27)。
    北方社会主义开发方案将“苏联北极地区开发”列入第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33-1937年)的任务中:“对苏联北极圈内区域开展广泛研究和工业开发”(28)。任务包括在苏联北方地区开展更大规模的木材工业建设,广泛利用森林资源发展地方木材加工业,保障苏联欧洲部分各地区、中亚以及木材产品出口的需求;在矿业领域,开采科拉半岛磷灰石-石油矿藏、伯朝拉煤田以及科雷马河金矿、因迪吉尔卡河金矿、阿尔丹河金矿和亚纳河金矿;制定地质研究计划,继续开展矿产资源勘探工作。此外,要重点建设北方交通运输网,包括开发北方海路、修建铁路和公路网、发展河运和航空运输(29)。“二五计划”中的北方经济发展计划成为30年代苏联北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且大部分计划得以实现。
    (二)组建北海航线管理总局
    为推进北方经济开发计划的具体实施,1932年12月17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组建北海航线管理总局(Главсeвморпутъ,以下简称“管理总局”),“贯通连接北海和白令海峡的北海航线,装备并维护该条海上运输线,保障船只航行安全”(30)。按照国家发展计划,除继续保障北海航线正常运转外,管理总局还要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扩大港口、定居点建设,开展伐木作业,发展渔业。1933年3月,“北海航线委员会”在北冰洋沿岸和西伯利亚内地(包括河流沿岸和港口城市)拥有的所有资产都转移至管理总局管辖,成立雅库茨克托拉斯(雅库茨克)、泰梅尔托拉斯(伊加尔卡)和亚马尔托拉斯(鄂毕多尔斯克)等三个新的经济托拉斯(31)。
    1934年7月20日,管理总局综合管理责任被写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特别决议中,强调管理总局负责领导北极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科研工作和能源勘探,管辖地域范围涵盖北纬62°至北极点的苏联北方陆地区、北方水域所有岛屿和北冰洋海域。根据特别决议,位于上述指定区域内的所有全联盟重要企业均由管理总局管辖。管理总局有权自行决定企业人员构成,有权采取措施培养和巩固人才队伍,有权制定北方工作条件下的生活劳动保障措施(32)。11月28日,管理总局召开工作会议,总局负责人О.Ю.施密特在分析管理总局特点时指出,“我们不是人民委员部,但享有人民委员部的权力。尽管我们地处边缘,但履行中央机关职能……事实上,北方地区的核心是北海航线……北海航线是将整个北方地区经济连接起来的纽带,亦是北海航线管理总局开展工作的原则,我们就是在北海航线基础上发展北方经济的一个战斗机关。”(33)此后,为保障北海航线航行顺畅,施密特带领管理总局下属北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北极海域和岛屿展开综合研究,全面收集和整理北极地区气象与冰情信息,在北冰洋沿岸和各岛屿上建立极地站网,监测北极地区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测量信息。
    1936年6月22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北海航线管理总局章程》,规定北海航线管理总局的任务包括:全面开发自巴伦支海至白令海峡段北海航线;组建苏联北极地区海运、内河运输与航空运输网,建立无线电联络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发展远北地区生产力,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远北地区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引导当地居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4)。北极航线管理总局成为一个集运输、工业、贸易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组织机构。“开发苏维埃北极地区”也首次成为“二五计划”(1933-1937年)的一部分(35),要将北海航线发展成为北方运输大动脉,开发极圈以北陆地区和北极岛屿经济。此外,自1936年起,管理总局开始使用飞机巡逻,与水文地理学家们合作监测北海航线冰情。此后,冰上航空监测成为北极研究的必要手段,对于制定海上航行计划和安排使用破冰船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极地航空与建设破冰船舰队
    为解决北海航线破冰船数量不足问题,以及发展和完善极地航空,管理总局于1934年成立由B.B.古比雪夫担任主席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制定北海航线管理总局工作决议草案和保障北海航线交通干线措施方案。方案提出将建造4艘破冰船,建设海港和无线电中心台,发展极地航空,建设航空港、空中航线和制造适于极地飞行的飞机,培养各专业极地科研人员。随后,苏联人民委员会与联共(布)中央委员会联合通过上述“关于发展北海航线和北方经济措施”的决议,作为短期内管理总局工作纲领(36)。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苏联极地航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部门,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极地飞行员,履行极地飞行的特殊任务,能够在北极航空飞行的条件下解决复杂问题,并完成了北极航空史上的多个第一。1936年,飞行员B.C.莫洛科夫首次实现北海航线全线飞行。北极空中航线沿欧亚北冰洋海岸将莫斯科与苏联北极各偏远基地、港口、越冬地、极地站和新的工业建设区连接起来。1937年,飞行员B.П.奇卡洛夫与М.М.格罗莫夫实现了从苏联穿越北极到北美的历史性的极地飞行。同年,И.Д.巴巴宁率领考察队完成世界上首次重型飞机的北极着陆飞行,并建立“北极”科学漂流站(37)。至1941年,北海航线管理总局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航空队伍,极地飞机超过200架,在莫斯科、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秋明、伊加尔卡、雅库茨克和季克西建有飞行基地,并开发了秋明-撒列哈尔德、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迪克森、季克西-阿纳德尔等多条定期航线。航空队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有飞机维修厂,在尼古拉耶夫斯克还开办了极地飞行员学校(38),培养极地飞行人员。航空队定期执行前往北极的飞行,为科学研究提供保障;在空中开展冰情侦察活动,为船舶提供导航服务;甚至在远北各居民定居点间开展交通运输服务。航空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北极地区和北海航线开发的另外重要一环是建造破冰船和建立大型破冰船舰队。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原有破冰船舰队已经不能满足海洋运输需求,需要建设一支更强大的破冰船舰队。海军部下属列宁格勒造船厂承担了这一时期的造舰任务。1936年,苏联开始建造能够征服北极冰层的大型海上破冰船“西伯利亚人”号,功率为1.2万马力,苏联自此在世界破冰船建造领域开始占据领先地位。二战前,苏联共有四艘1万马力的强力破冰船,其中“斯大林”号、“米高扬”号和“卡冈诺维奇”号破冰船在卫国战争中承担北海航线的运输任务(39)。至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已经成为2.5万马力以上大型破冰船建造的领航者。50年代中期经济恢复阶段完成后,苏联开始建造新型强力破冰船和破冰船舰队。1959年建造的4.4万马力“列宁”号原子动力船成为世界上第一艘使用核燃料并装备发电装置的破冰船(40),苏联破冰船舰队真正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破冰船舰队。
    (四)能源开采和工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二战前,在北海航线管理总局、远北建设管理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北极地区能源勘探和开发迈上新台阶,苏联国家努力打造的以港口城市和工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北方工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30年代,苏联亚洲北部的黄金开采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综合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科雷马河-因迪吉尔卡河流域的金矿开采业。1928-1934年,约有75个地质考察队和考察小组在科雷马河-因迪吉尔卡河流域进行矿产勘探,共探明二百多个金脉,勘探出黄金矿床、锡矿床以及煤炭矿床等共计20个。1937年前,该地区建立了首批黄金开采企业。1940年,在科雷马河流域共开采黄金79.3吨,占苏联该年全部黄金开采总量的46.3%(41)。科雷马河流域既是苏联最大规模的黄金开采区,也是世界最大黄金开采区。1932-1941年,苏联东部地区共开采黄金314.2吨(42)。位于叶尼塞河下游右岸的诺里尔斯克矿区亦是该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工业区。30年代上半期,地质学家Н.Н.乌尔万采夫领导勘探队在诺里尔斯克地区勘探出丰富的镍、钴、铜、煤等矿藏。在呈送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备忘录中,施密特强调指出,诺里尔斯克储量丰富的镍和铂金矿床如同科雷马河的黄金开采业一样意义重大,与科雷马河流域黄金矿床相同,该矿区“贵重金属(镍、铂、钴、钯)饱和度高,开采难度小”(43),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集中了高品质的共生金属矿、煤、丰富的淡水资源、建筑材料(石灰、砂、粘土)和焊剂(石英砂岩)。1936年春至1940年末,诺里尔斯克地区分三个阶段建成采矿冶金综合体。二战期间,北方地区燃料资源地质勘测工作仍在继续,太平洋沿岸的普罗维杰尼耶湾煤矿、勒拿河口附近的索戈(Cого)褐煤矿、诺尔德维克煤矿、雅库特共和国亚纳河流域和佩韦克地区的锡矿等大型矿床相继得以开采。此外,在诺尔德维克煤矿区还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矿盐,经过提取后的矿盐供给鱼类加工企业。
    在苏联的欧洲部分,煤炭工业亦取得较快发展,泰梅尔半岛的煤炭加工和伯朝拉海域大型煤炭加工企业相继建立。斯匹次卑尔根岛的矿山企业发展迅速,不仅为海军舰船输送能源,而且还向摩尔曼斯克港、阿尔汉格尔斯克港、迪克森港和新地群岛供应煤炭。1939年,国家大型企业“北方镍矿”先于诺里尔斯克采矿冶金综合体正式建成投产,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所需镍、钴、铜等有色金属资源。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欧洲北方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大型工业区。纸浆纸张加工、纸板加工、胶合板加工、家具制造、木材加工、森林以及渔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获得较快发展。科拉半岛工业发展成效最为显著,1926-1937年,该地区共建立39个工业企业,包括“磷灰石”矿业化学托拉斯、摩尔曼斯克鱼品联合加工厂、尼夫水电站和下图罗姆水电站(4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