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战后北方地区工业基地建设转向综合性整体开发 在“二五计划”中提出的北方地区发展“基地”战略是在苏联国家物资和财政能力有限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发展策略,即为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集中力量开发国民经济综合体急需的自然资源,同时为保障“基地”发展,制定相应的运输和社会保障计划。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政府北方经济开发政策的有效性得到证实,战前建立的工业企业为取得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北海航线作为交通干线发挥了比和平时期更大的作用。在开发和活跃北方地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国家发展措施和组织大型生产组织的经营活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实施,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特点。战后,工业和运输建设转向和平建设时期,建设以港口城市和工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北方工业基地战略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战后初期,开发北方地区的重头戏仍然是地质勘探、油气资源开发、大规模科考以及保障北方航道畅通。伴随北极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基础的形成,至六七十年代,学者们提出要逐渐从“基地”发展模式向广泛开发北方地区过渡,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综合性整体发展。 (一)继续推进北极地区科学研究与北海航线保障性开发 战后,参加北极地区科研工作的,除北海航线管理总局下属北极研究所、苏联科学院西西伯利亚分院考察队(1943年在新西伯利亚成立)(45)外,还有战争期间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和秋明等地成立的其他科研组织。苏联在北极地区开展大规模、系统性科学研究工作,不同专业学者、无线电报务员和工程师等利用各种运输船只、大型线性破冰船、冰情侦察机进行科考工作。“北极”海洋漂浮站常年在北冰洋服务,观测北极地区气候状况,并对全苏国土进行气象监测,各种先进仪器仪表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战后,恢复工业生产需要新的能源支撑。1947年起,苏联科学院雅库茨克分院开展地区生产力问题研究,重点关注地质勘探。为此,苏联政府在列宁格勒成立北极地质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гeолотии Aрктики),从事北极地区石油、煤炭、黄金及各种金属矿藏的地质勘探工作。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列宁格勒北极地质研究所多次开展北极高纬度地区科考活动,发现了北冰洋罗蒙诺索夫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与海克尔海岭之间存在海盆和海谷的复杂山地系统,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北极海域海底地形的认识,被世界科学协会认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发现。苏联科学家们掌握了北冰洋水团和浮冰的运动规律,改变了人们对海床结构的认识,地质学家们在北冰洋海底勘探出蕴藏丰富的矿物质矿床(46)。 北海航线管理总局继续进行北极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开发建设工作。鉴于开发北方海路耗资巨大,战后的苏联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物质基础,因此交通运输网开发集中围绕穿越整个北方的铁路干线展开,重点进行铁路沿线各站点开发建设,以利于北方交通运输网长期发展。此外,管理总局计划继续组织建造大型破冰船和运输船,在北极建设永久性现代化硬面机场,供常年起降重型客机和货物运输机。50年代初,北海航线管理总局成立下属“专业建筑队”,负责机场设计和施工。“专业建筑队”在北极地区修建了包括拥有混凝土跑道的诺里斯克机场在内的多个机场,极地航空运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至60年代初,北极航空运送旅客每年超过十万人次,运输货物每年约为0.3万吨~0.5万吨(47)。此外,为保障北极地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苏联政府制定计划建立永久性居民点,稳定北方地区居民和干部队伍建设。但该计划在五六十年代执行并不顺利,直至1965年,北极地区才建造有四五层楼高的住宅和其他非生产性建筑。 (二)北方综合开发思想的提出 冷战兴起后,北极地区的军事战略价值愈益受到相关大国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成为苏联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北极地区,为了防范苏联,美国投入巨资开发美属阿拉斯加,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政治潜力。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就已经在阿拉斯加进行军事部署,建设海军和空军基地,修建阿拉斯加公路,将其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发达地区连接起来。1941-1945年,美国用于阿拉斯加的建设投入超过12.5亿美元,部署兵力达15万人(48)。战后,美国继续推进阿拉斯加开发与建设,修建道路和现代化机场,组织阿拉斯加北方东部地区、哈德逊湾至大西洋的西北航线极地航行。英国、挪威、丹麦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亦在苏联北方边界及周边地区秘密修建军事基地,发展航空和核武器,从而使苏联面临北约国家的军事打击威胁。 面对北约国家在北极地区咄咄逼人的态势,苏联被迫全面应对,在北极地区建立军事战略区。1954年,为加快北方社会经济开发,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生产力研究理事会成立下属机构北方问题跨部门委员会(Мeжвeдомствeн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проблeмам Сeвeра),负责寻找有效利用北方地区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国民经济综合开发。委员会联合各领域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针对北方开发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提出了整体和综合性开发北方地区的思想,在继续推进地区经济、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北方地区社会和环境问题。委员会强调,开发北极离不开人,要建造舒适的城市生活设施和工人居住点,要稳定北方地区人口数量,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此,专家、学者们开展北方气候条件下人们生活适应性研究,并针对北方不同地域生活的居民制定社会保障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1969年12月,北方问题跨部门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委员会主席C.В.斯拉文(曾参与制定“一五计划”中北方开发项目)提出,为提高苏联北方经济效益和合理布局生产力,必须要提高北方地区居民的劳动积极性,要考虑人的因素。因此在制定国家北方发展政策时,要考虑并制定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不仅要保障该地区居民数量,还要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并提高工作效率(49)。此外,会议通过的有关干部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在制定北方地区移民政策时,要考虑如何保障北方地区移民长期稳定性问题。为此,要开展专项培训和宣传活动,要为移居到北方地区的居民制定特殊的优惠和奖励政策。 北方问题跨部门委员会有关干部问题的决议得到苏共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苏联部长委员会以及国家计划委员会等各相关机构的重视,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不顺利,各部门中仍然以完成生产目标为首要任务,北方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三)制定区域生产综合体开发计划 20世纪下半叶,苏联北极地区社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亚洲部分经济比重逐渐上升,黄金、金刚石、锡等贵重金属矿藏得到有效开发。诺里尔斯克矿业和有色金属开发中心获得进一步发展,能源密集型企业布拉茨克-乌斯季伊利姆斯克生产综合体建设初具规模。1950-1960年,在西西伯利亚北方地区勘探到新的大型石油、天然气矿床,成为苏联新的油气工业基地,至1980年,该地区石油开采量占全苏石油开采量1/2,天然气开采量达到全苏天然气开采量的1/3(50)。同时,北方地区的工业产品成为苏联的主要出口商品。截至1960年,苏联发展北方经济投入资金140亿卢布,而1960年至1980年的20年内,这一数字上升至1000亿卢布(51)。北方地区各共和国和民族***的工业总产值增速最为显著。1960-1980年间,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工业生产总值增长3.1倍,科米自治共和国增长1.7倍,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增长0.8倍,汉特一曼西***增长35.8倍,亚马尔—涅涅茨***增长了26.4倍,埃文基***增长8.7倍(52)。 1980年,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工业生产经济和组织研究所(ИЭиОППСОPAН)所长、院士A.Г.阿甘别吉扬带领北极经济考察队沿北冰洋海域和北极陆地区考察,行程18000多公里。在沿途访问多个城市、企业、建筑工地、气象站、考察队和大批地质学家后,阿甘别吉扬认为苏联北方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必须要寻找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促进北方地区大规模综合发展,既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又要整体保障北方地区居民日常生活。考察队指出,开发北方自然资源越来越有利可图,一是能源开采技术、装备不断提升,二是北极地区集水运、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为一体的交通运输建设已经形成规模,运输成本降低(53)。此外,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已经能够保证北极地区居民长期居住并满足各种生活需要。 考察队制定了新的北极地区开发计划,并提交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发计划核心是未来在北极地区建立区域生产综合体和工业中心,将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经济区发展连接起来。计划指出,北极地区综合发展基础已经形成。欧洲部分,摩尔曼斯克地区生产综合体完成初建,要继续研究和制定季曼-伯朝拉生产综合体发展计划;亚洲部分,国家天然气开采基地北鄂毕河流域生产综合体已经发展成为北极地区大型区域生产组织,涵盖乌拉尔西部山区至东部叶尼塞河流域的广阔地域,未来还将继续向东与雅库特北部地区连接起来,至20世纪末,雅库特北部地区将成为黄金、钻石以及锡矿开采、加工的重要地区。另外,勒拿河口的季克西港作为东北沿岸地区最大港口,与雅库茨克联通的铁路建成后,作为北海航线重要枢纽将建立大型企业,向其他人口密集区提供工业产品(54)。阿甘别吉扬领导下制定的苏联北极地区综合开发计划强调工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应比例协调,要注意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安全和环境问题,理论性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在实践过程中,综合开发计划和开发原则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