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黄剑]日常实践的分化与回归:生活文化嬗变的机理分析(4)

http://www.newdu.com 2021-03-20 中国民俗学网 黄剑 参加讨论

    四、结语
    现代社会强大的理性系统和市场机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渗透和支配,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方式,动摇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日常生活场域毕竟不是纯粹的市场,而应当是一个可以发展个性的自主的场域,应当是一个可以培育完整人格的、免受市场冲击的缓冲区,社区的本质意义就在于此。社区中有了互相关联的人和活动才会有故事,有了故事才会有共同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形成共同的生活文化。
    日常生活文化本来就是大众化、通俗性的文化类型,是普通民众在日常实践中经过初级层次的加工创作而成的,因此从日常实践的维度来考察生活文化的嬗变,本应是理所当然的路径。但是理论与行动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使得很多文化研究缺少实操性和实验性,大多停留在文化本身而很少介入日常实践。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存目前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将其封存在民俗博物馆、舞台等脱离日常生活的空间中,而未能使之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发挥其最初的价值,由此看来对于传统文化原初意义的追求还需要更多行动的魄力和能力,这种行动未必是宏大的制度规划和推行,更多的反而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活动。北师大民俗学专业依托“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项目,在“乡村传统与社会治理”主题下所进行的研究具有了实践理论的特点。这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尝试,但还可以往介入民众生活的方向更进一步,就如某些社区工作者那样与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直接参与他们的日常实践,从内部影响他们。
    既然日常实践是生活文化生成的土壤,那么对生活文化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本身,也不能把传统文化仅仅封存于博物馆和舞台,而是应当研究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社区,弥散在日常生活中,内化于人们的日常观念中。“如果说民俗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那就是为了改变日常生活,提高日常生活的文化层次,使之具有文化传统属性。”在剖析日常实践转变的条件和机制之后我们会发现,全面恢复传统文化的社会生活基础不复存在,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模式,因此我们要努力去做的一方面是发掘保存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介入日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部分传统文化,并努力创造新民俗,力求“提高日常生活的文化层次”。这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为生成积极的生活文化创造条件,例如社区营造就可以成为不同专业领域共同的试验场,它可以在传统文化继承中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尝试在社区中倡导积极的新生活方式,从而创造新的生活文化——正如X美术社等组织所尝试的那样。而这需要决心去跨越理论与行动之间的鸿沟,也需要包容心去跨越不同专业间之间的鸿沟。
    (本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20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