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鞠星:《夏小正》《山海经》中的寿星 《大戴礼记·夏小正》是一篇古老的农时历,保存了西周时期的物候、天文、农时资料,其中即有关于老人星的记载。《夏小正》:“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传云:“鞠者何?星名也。鞠则见者,岁再见尔。”“鞠”为星名,但鞠星究为何星?前人却众说纷纭,先后被指为鞠星的有虚、臼、天钱、天钩、匏瓜、禄、北落师门、危、室等,皆属瞎猜,唯清人王筠《夏小正正义》云:“窃亿鞠星盖老人星也,是星近南极,秋分之曙见于丙,春分之夕见于丁,一岁仅再见。”得其正解。老人星在一年当中唯于春分黄昏、秋分拂晓前后的几天内才能见到,一年出现两次,故曰“岁再见”。老人星在参星下方(南方),平时很难见到,只有当参星升到正南方最高点时,老人星方得以随之在正南方崭露头角,《夏小正》云:“鞠则见,初昏参中。”即谓当黄昏参星升上正南方(中)之时,鞠星才出现,其义甚明,鞠星只能是老人星。 《夏小正》中保存了非常古老的天文知识,其书以“夏”为名,表明古人相信此书源于夏代。不过,根据天文学岁差原理计算可知,在相当于夏代的距今四千年前后,在中原地区是无法观察到老人星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老人星即使上升到最高点时,在中原地区仍看不到它,老人星仍在南方地平线的下面。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亦即商、周之际,由于岁差的缘故,老人星在升到最高点时,才会出现于地平线之上,才能被中原地区的人们观察到(参见图1)。 《山海经》的记载表明,商代晚期可能已经有了对老人星的观察。《山海经》的《大荒经》成书最早,其中提到商人先公王亥的故事,记载了众多不见于周代的异姓方国族群,还出现了仅见于甲骨文的四方神和四方风名,足证此书保存了商代的历史记忆。《大荒经》不仅是地理书,其中还保存了丰富的上古天文知识。《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分别记载了七座日出之山和七座日落之山,这七对日月出入之山是古人用来观察太阳出入方位以判定季节和月份的天文坐标系,每一对山对应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中气,相邻两座山之间则对应于一个月,最南边的一对山对应于南回归线或冬至,最北边的一对山对应于北回归线或夏至,正东和正西一对山,即东极之山和西极之山则对应于赤道,即春分和秋分。《大荒东经》七座日出之山的正中一座称为“鞠陵于天”,为春、秋分时太阳升起的地方,《大荒东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此山为春、秋分的日出之山,位于正东方,故又名“东极”。这座的名字叫“鞠陵于天”,就透露出其与老人星之间的关系。 山名“鞠陵于天”,意味深长。陵者,升也,“陵于天”即升于天,唯日、月、星可升于天,则“鞠”当为星名,如上所述,《夏小正》中的“鞠”即指老人星。老人星只有在春、秋分可见,鞠陵于天之山为春、秋分的日出之山,意味着鞠星是在春、秋分之际升起的,可见“鞠”必指老人星无疑。老人星只有在春分黄昏和秋分拂晓才能看得到,古人将春、秋分的东方日出之山(而非西方日落之山)命名为“鞠陵于天”,表明古人对老人星的观察是在秋分拂晓进行的(若是在春分黄昏观察,则当称位于西方的春、秋分日落之山为“鞠陵于天”)。总之,《大荒经》的记载与《夏小正》的记载遥相呼应、互为印证。《大荒经》“鞠陵于天”一条表明:(1)鞠即老人星;(2)古人主要在秋分之晓而非春分之夕观察老人星,说明老人星在秋分拂晓的可见性好于春分黄昏;(3)可能在商代晚期,华夏先民已经对老人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 本文在开头指出,《楚辞·远游》《吕氏春秋·求人》说遥远的南方有一个不死之乡,而这种说法最初当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云:“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大荒南经》云:“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都说南方有一个不死之国。现在,了解了《大荒东经》的鞠陵于天之山得名于对老人星的观察,则《大荒南经》不死之国的来历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大荒南经》中,不死之国正好紧邻南极,“不死之国”的下一条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这段话虽有不可解之处,但去痓之山为南极之山却一目了然。这个位于南极附近的国度之所以名为不死之国,自然是因为那里是象征长寿不死的老人星升起的地方。 《夏小正》《大荒经》称老人星为鞠星大概也跟农时节气有关。古人对于星象的观察,主要是为了根据星象出没的时间和方位确定农时节气,因此,古人对星象的命名和想象也是依据其与农时节气的关系。《礼记·月令》云:“李秋之月……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鞠有黄华;豺乃祭兽戮禽。”意为仲秋八月,鸿雁从北方归来,雀潜入水中变成蛤蜊,黄色的菊花盛开,豺开始捕猎鸟兽。《夏小正》亦云:“九月……荣鞠树麦。”注云:“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意为九月菊花盛开,应该抓紧时间开始种冬小麦了。两书中的“鞠”皆通“菊”,指菊花。秋日百草凋零,唯有菊花迎霜盛开,菊花开放是秋天最具代表性的物候标志,所以古人将菊花作为秋天的标志,乃至于称九月为“菊月”。既然菊花和老人星升起,同被古人作为秋天的标志,菊花和老人星具有相同的时间意义,故称老人星为“鞠星”,可谓实至名归。 五、离卦与离朱:寿星及其守望者 《大荒东经》称鞠陵于天之山为“东极、离瞀”,“东极”易明,因鞠陵于天之山为春、秋分的日出之山,位居正东方,故谓之东极。“离瞀”一词却颇为费解。《大荒经》中的名称多有意义可求,“离瞀”亦不当例外。“离”有分明、辨别之义,《周易·离卦·象传》云:“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说卦传》云:“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瞀”则有晦暗不明之义,《荀子·非十二子》:“世俗之沟犹瞀儒。”杨倞注云:“瞀,暗也。”杨雄《太玄经·玄错》云:“视也见,而晦也瞀。”“瞀”皆谓暗昧不明。“离瞀”系于鞠陵于天之山,亦当与老人星有关,当是指老人星的观察者,因老人星高度低,可见时间短,难于观察,需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方能看见,故谓之“离瞀”。 老人星处于南极,老人星的观察者称为“离瞀”,而《说卦传》以离为明,为南方之卦,凡此数点,很容易让我们将离卦与老人星联系起来。实际上,《周易》离卦所谓“离”的本义可能就是指的老人星。 《离卦》只有两条爻辞出现“离”字,即六二:“黄离,元吉。”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六二《象传》云:“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九三《象传》云:“日昃之离,何可久也。”对于“离”的意思,皆无说。对于卦名“离”的解释,《彖传》云:“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将“离”解释为附丽之义,日月附丽于天,百谷草木附丽于土,故曰“离者,丽也”。《象传》云:“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离有光明之义,离卦为重卦,故曰“明两作离”,“两”谓重叠,重叠指一物在一物之上,亦有附丽的意思。可见,《象传》《彖传》皆以“离”谓附丽。《说卦传》对离卦的解说更是极尽穿凿附会之能事,“离为雉”“离为目”“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胃,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云云,无非缘象数而引申,皆与“离”本义无涉。后人解《易》,对“离”卦的解释,多沿袭《彖传》之说,王弼《周易注》云:“离犹著也,各得所著之宜。”“著”谓附著,犹云附丽。清人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亦云:“离,附丽也。”然而,若以“离”谓附丽,作动词解,用以解释六二、九三爻辞,实不可通,因“黄离元吉”“日昃之离”“离”皆为名词,而非动词,亦非形容词。或正是有见于此,今人对“离”的解释,多不取《彖传》。李镜池《周易通义》注“黄离元吉”云:“黄丽,即黄鹂,黄鸟。”注“日昃之离”云:“离,灾难,此指敌人入侵。”至于卦名“离”,则注云“通罹,指遭祸”。同一卦中,同一离字,而义各不同,《易经》作者岂会如此二三其德?知此说必不可通。《说文》:“离,山神兽也。……欧阳乔说:离,猛兽也。”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据此认为“离”通“螭”,指山中怪兽,离卦之离,即指此兽。“黄离”指黄色的神兽,怪兽本能害人,但黄色为吉祥之色,古人视黄兽为吉祥之兽,故曰“黄离元吉”;日暮时见到怪兽,当鼓缶而驱之,否则将被其所害,故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既说黄离为吉祥,又说见离为凶兆,自相矛盾,亦难令人信服。 现在我们既然认识到“离”与对老人星的观察有关,再来看离卦的这两条爻辞,就不难解释了。 六二:“黄离元吉”,“黄离”盖指老人星为黄色。《黄帝占》云:“老人星,一名寿星,色黄。明大而见,则主寿昌,老者康,天下安宁;其星微小,若不见,主不康,老者不强,有兵起。”《石氏星经》云:“老人星色欲黄润,王者、老人吉;其色青,主有忧,老人疾;色若黑白,主有老人多死,各以五色占吉凶。”可见,在古人眼里,老人星是一颗黄色星。现代天文观测表明,老人星本体颜色呈青白色,但由于在北方中原地区只能看到它升起在地平线上方很低的地方,其光线受大气、尘埃、水汽等因素影响而折射偏向光谱红色一端,故其星光通常呈现为黄色。由于老人星通常为黄色,故古人以黄色的老人星为吉祥,“黄离元吉”,盖即谓此。《夏小正》《大荒经》称老人星为鞠星,很可能也跟此星色黄有关,鞠本义为菊花,因菊花为黄色,故“鞠”字有黄色的意思。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此语字面令人费解,但了解了老人星在古代岁时习俗中的意义,此语的解释可谓水到渠成。日昃,谓太阳在午后向西坠落。《公羊传·定公十五年》云:“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何休注云:“昃,日西也。……下昃,盖晡时。”下昃盖指太阳即将落山之时,则“日昃”实泛指整个下午,故亦可指黄昏时分。老人星全年只有在春分的黄昏和秋分的拂晓才可见到,“日昃之离”盖指春分前后黄昏时分看见老人星升起。古人既以老人星为长寿之神,以老人星见为吉祥之兆,预示老人寿康,故见到老人星是值得庆祝的事情,理当击缶而歌,以为老人祈寿,若见到老人星无动于衷,视若罔闻,说明没有把老人的安康放在心上,自然会惹老年人心中不快,嗟叹抱怨,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故云“大耋之嗟,凶”。总之,离卦的两条爻辞,都可以在老人星崇拜的语境中得到熨帖的解释,反过来也证明,“离”字的本义的确与对老人星的观察有关。 《周易·离卦》这两条爻辞与老人星的关系,表明西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对老人星有了明确的观察经验和认识,并且已经将老人星与老人联系起来,说明西周时期已经以老人星的出现作为秋尝养老仪式的标志了。 有意思的是,古书中提到的一位具有超凡视力的神人离朱,也可以依据老人星的语境得以恰如其分的解释。《商君书·错法》云:“夫离朱见秋毫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淮南子·原道训》云:“离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不能见渊中之鱼。”高诱注:“离朱者,黄帝臣,明目人也。”离朱为能于百步之外明察秋毫、针芒的实力超群之人。古书中关于离朱的记述,除标榜其视力超群之外,其他信息很少,很难据以考见其来历。神话人物的名字往往蕴含了其语境渊源,离朱的来历也许正蕴含在其名字之中。《大荒东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经》记载了四方之神,除东方之神外,《大荒南经》云:“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来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是为南方之神;《大荒西经》云:“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是为西方之神;《大荒东经》云:“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来之风曰,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是为北方之神。四方之神的名字亦见于殷墟卜辞和《尚书·尧典》,足见其来历之久远。东方之神的名字,在卜辞和《尧典》中均作析,“析”通“折”,也是离析、辨析之义。东方之神为折丹,或曰析丹,“折”“析”“离”均有明辨、离析之义,“丹”“朱”同义,均谓赤色,则“折丹”亦不妨写作“离朱”,然则明目之人离朱,殆即东方之神折丹,也就是“东极离瞀”。折丹处于东极鞠陵于天之山,为老人星的观察者,因为老人星出没倏忽,稍纵即逝,观察老人星需要敏锐的视力,因此老人星的观察者被称为“东极离瞀”,又名为“折丹”,文字叠嬗,又演变为“离朱”,于是就有了先秦古书中经常提到的那位明目之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