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田野研究 >

[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21-11-10 中国民俗学网 孙庆忠 参加讨论

    三、行动研究:两岸交流的心灵冲击
    2009年10月,受夏林清教授邀请,我到台湾辅仁大学参加了“社会发展差异结构与心理学探究路径研讨会”,并以《庙会、香会与村落记忆:都市村民的生活经验》为题,讲述了我在妙峰山的研究发现和心得体会。虽然此前导师沙莲香教授多次提及夏老师在台湾的行动研究,但于我而言,它还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名号,没有切身的感受。然而在台湾10天的行程中,除了两天的会议和令我目不暇接的工作坊之外,尤为令我兴奋的是,还专门走访了几个民间组织,了解他们的在地实践。有两个地方给我的冲击最大。10月5日,在李易昆博士的带领下,我们到了新竹县台湾风信子精神障碍者权益促进协会。该协会的核心工作是维护精神障碍者的基本人权,推动其重回社会生活,协助建立自主与自尊的生活模式。到了风信子有机农场之后,与负责人刘小许的交谈加深了我对其工作宗旨的印象。她是辅仁心理学系毕业的硕士,当时已经在NGO组织工作多年。她说她人生的喜怒哀乐都是从风信子开始的。在和她的畅谈中,我问她:“生活是什么?生命是什么?人生又是什么?风信子带给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她说:“生活是实践,大学在社工系读书的时候,认为社会工作者不切实际,也不真实,但是等自己身体力行去做了,发现可以将理念转为现实。风信子最大的启示是有机地对待土地,有机地对待精障朋友。人生是苦的,人生做也做不完,而实践就是在解决我自己的苦。”与小许的交流,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忆犹新。我无法想象一个年轻人陪伴精障者的生活,也难以像她那样追逐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换一种眼光来看小许、看风信子,我觉得她是修行之人,与精障伙伴一起耕耘的农场就是她修行的场所!
    此次台湾之行对我影响更大的是在芦荻社区大学的工作坊。夏老师在这里用心理剧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行动研究的现场教学。如果说行动研究在我的头脑中曾经仅仅是一种方法,那这一次的亲身体验简直超乎了我的想象,无数的追问萦绕心头。平凡的生活、普普通通的百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在那一瞬间变成了演绎学理的经验。夏老师就像一位魔法师,游走于肉体与心灵之间。也是在这一次工作坊期间,我听闻了那里的工作者、学员都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了社区大学带给他们的改变。易昆说:“我人生的青春十年,从30岁到40岁,最有学习力的十年都放在这里了。”曾经是学员、后来成为工作者的玉女说:“当学员是快乐的,但是当转成工作人员之后,就是沉默与坚守。在这样的工作中,我清楚我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彼此相互影响,我的生命经验和他们共同地坐落在一起。”她说:“发展是以自己愿意投入与否来决定的。到芦荻社大来,会把所有不可能的事情都变为可能。”玉女的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社区大学对于改变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甚至是他们的活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一刻间我想到的是中国大陆,特别是乡土社会,我们能不能用教育的方式去抚慰农民的心灵、去为他们艰辛的生活经历疗痛呢?
    在这里我看到了夏老师以及辅仁大学社工系、心理系的一批年轻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投置到服务他者的工作中,一做就是八年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他们让平民百姓看到了希望。在国际家庭协会的工作坊中,我目睹了一拨“国际老公”,他们的媳妇来自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的下层。在他们的交流会上,有一位叫金德的中年人说:“大学教授像天边的一朵云一样!”其本意是说大学教授与下层百姓之间的距离很远,但是在芦荻社区大学,夏老师和这些年轻的硕士博士竟然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一幕让我看到高校服务社会,大学教师服务民众,不仅可行,而且可为!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多年在乡村的田野工作,想到了那些与我生命有过关联的村民。与此同时,也大胆地追问自己,如果有此机缘,我能不能也为大陆的乡村、农民做同样的事情呢?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样的一念,4年后催生了河南辉县南太行深处的川中社区大学。
    2010年10月,我再度前往台湾,参加台湾行动研究交流研讨会。此行与前次的不同在于,一场又一场论坛、一个又一个工作坊填满了我的整个行程,让我对台湾的民间社会及其行动力量看得更加清楚。可以说,我直接走到了台湾社会生活的内部,了解了那里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记忆尤深的是,在台北论坛上,我听了成虹飞老师的发言——《新竹教师的实践及公立华德福的实验教育之路》。他讲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成老师和父亲两辈人对于大陆复杂的情感却令我难忘,在模糊的泪眼中能够感受到他自身的生命历程是如何和行动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我也越发觉得行动研究需要这种呈现,这是方法上的要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对自身的深刻洞察,才能够不断地反观自身,去理解他人、理解社会行动,才能把握住社会变革的脉络和基本的动向。
    两度台湾之行,让我对行动研究有了真真切切的体验,也愈发理解了它对促发生命变革和社会变革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承此,我反复阅读夏老师回观自身经历、学术思考和行动脉络的三篇文献《一盏够用的灯》《卡榫》和《在地人形》,结合自己多年的田野工作琢磨行动研究的意涵。我的理解是,所有的行动者都是自己行动的研究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自主的和有意识的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并促发改变。行动研究的核心技术是“反映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行动者辨识自己的行动逻辑,找到阻碍行动的因素,最终促发意识与行动的改变。这种行动对于行动者个人而言,是寻求改变的觉醒;对行动所涉及的对象而言,扮演的则是意识启蒙者的角色。十年来,在深化理论认识的同时,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行动研究的理念在我们的乡土社会落地深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