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识途先生撰写年谱,至今已有6年。 2018年,18卷本《马识途文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当翻阅马老这套文集时,我突然萌生了给马老做个年谱的想法,当我跟马老说起这个想法时,马老笑着表示同意。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动手收集资料,我知道做年谱是一件非常困难并极耗时间与精力的事情,但我很愿意去做。我和马老相识近20年,他在我心中就像是一座万仞高山,让我心向往之。马老的一生太精彩了,如能将他的精彩人生以年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定会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马老是我所知的中国作家中最年长的一位,他的生命跨越了两个世纪,而这两个世纪恰好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跌宕起伏,从民族危亡的边缘逐渐走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激荡时代。在这样的大时代中,马老为了民族与人民的自尊、自立、自强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全部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 在回顾自己所走过的百年人生时,马老总说自己的第一个身份是“职业革命家”。自1938年3月在武汉入党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革命事业,先后在武汉、鄂北、恩施地区、云南昆明和成都从事地下工作。他每一天都要面对流血和牺牲,斗争局面瞬息万变,容不得他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白区残酷的地下斗争生涯中,他经历了爱妻、战友的牺牲,女儿的失散、曾经志同道合同志的叛变,他虽经历“九死一生”,但从未后悔与退却。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从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的全部才华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2021年7月1日,在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后,老人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是马识途,我今年已经进入107岁,我是1938年入的党,我在入党誓词所许诺的义务和责任已经实现了,我无愧亦无悔。” 马老说自己的第二个身份是“业余作家”。1935年1月,他在上海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万县》。这篇文章的发表极大地激发了马识途的文学创作热情,其后即使在从事紧张而繁重的地下工作时,他依旧喜欢写作,只是因为要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烧毁。新中国成立后,因繁忙的行政工作,马识途没有时间再进行创作。直到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马老在文学大师沙汀的“强迫”下,开始创作革命小说《老三姐》。自此之后,他为读者奉献出众多文学作品。截至2023年12月,马识途在其长达88年的文学生涯中总共创作出7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作品体裁涵盖小说、杂文、剧本、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学术专著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是他的代表作,《清江壮歌》是根据马老真实革命经历创作而成,他笔下鄂西风情的秀美壮丽和共产党员贺国威、柳一清的不屈革命精神,令人难以忘怀,蕴蓄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中一部重要的革命小说,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小说中贺国威的原型就是马识途曾经的战友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柳一清的原型就是马识途第一任妻子刘蕙馨,任远就是马识途本人。 2011年初,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便是改编自马识途小说《夜谭十记》。《夜谭十记》是他呕心沥血40年之功创作出的毕生之作,其跨度之长、创作之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实不多见。电影《让子弹飞》一上映,便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男主人公张麻子的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时至今日,依旧是一句人们常用的流行语。百岁之后,马老更是佳作不断。100岁,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回忆录《百岁拾忆》;104岁,推出了18卷本《马识途文集》;105岁,推出长篇小说《夜谭续记》;107岁,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108岁,出版了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也正因如此,他被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常青树”。 马老说自己的第三个身份是一个“不成器的书法家”。太谦虚了,他的书法在中国文学界早已是享有盛名。马老5岁开始习书,自幼便临汉碑、习汉隶,历经百年锤炼,早已深得汉隶精髓,同时在书写中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马老认为:“书贵有法,书无定法。无法即法,是为至法。” 马老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献给了党和人民。在他的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坚定信仰与使命担当。能为马老做年谱,我荣幸之至。 在这6年多的时间,为编纂马老的年谱,我到处查找资料,有时为了求证一个小小史料的真实要翻阅大量资料,如同在浩瀚星海中去寻找那一小颗星星。每每遇到不顺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要静下来,要再坚持一下,马老曾跟我说:“一个人要想做出点学问、写出点东西就要‘甘坐冷板凳,不追热风潮’。”想想马老写“夜谭系列”前后共用了80多年,我这才不过花了几年的时间,有什么好着急的。此时在我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马老这位前辈的敬仰,更感觉到自己身上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记录时代的使命感。 随着编撰的深入,我越发感觉到:马识途,是一个在中国现当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生命轨迹与中国的革命、新中国的建设、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紧密相连,他不仅见证、参与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是书写下自己不朽的传奇。在撰写年谱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老人并肩而行,一同经历了他的求学之路、革命生涯、文学创作以及晚年生活。每一年撰写的完成,都是对马老人生经历的深刻挖掘与细腻呈现。 在整理马老文学资料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马老心中那份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他的笔触深邃而有力,无论是描绘战争年代的烽火连天,还是抒写和平岁月的细腻情感,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同时,马老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样深深感染了我。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晚年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情怀。 年谱的编纂工作,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马老人生的了解,对中国现当代革命史、文学史的了解,更加深了对人生、对文学的思考。我深知,这部年谱的完成,不仅仅是对马识途先生一生经历的记录与总结,更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与启迪。它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对文学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都是每一个文学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初心与使命。 期望年谱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马老的光辉一生,感受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学、对社会的无限热爱与奉献。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