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寿春在东晋南朝的战略地位(6)


    例如东晋应詹曾上表曰:“寿春一方之会,去此不远,宜选都督有文武经略者,远以振河洛之形势,近以为徐豫之藩镇,绥集流散,使人有攸依,专委农功,令事有所局。”①后毛修之曾“复芍陂,起田数千顷”。②刘宋刘义欣任豫州刺史,“芍陂良田万余顷,堤堨久坏,秋夏常苦旱。义欣遣谘议参军殷肃循行修理。有旧沟引渒水入陂,不治积久,树木榛塞。肃伐木开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③此后,南齐垣崇祖、萧梁裴邃等人亦治理过芍陂,发展当地的农业。
    综上所述,因寿春地处交通枢纽,在南北战争的边界地带位置居中;周围山水环绕,便于守备;丰饶的自然环境,又能为当地驻军提供物资;所以它在东晋南北朝时备受作战双方的重视,必欲取之以控制全局,掌握战争的主动。如李焘所云:“寿春在当时,江淮之堂奥也,南引汝、颍之利,东连三江之富,北接梁、宋,西通陈、许,五湖之阻可以捍外,淮淝之固可以蔽内。壤土富饶,兵甲坚利,寿阳安、则淮北有收复之望,河南有平荡之期。寿阳一去,画江为守,使敌在吾耳目之前,伺吾转盻之隙,则江扬、荆襄其势孤矣。故寿阳在敌则吾忧,在我则敌惧,我得亦利,彼得亦利,此两家之所必争。”④
    二、寿春的城防体系
    寿春作为东晋南北朝战争中的一方重镇,据守此地者往往凭借坚固的城垒来挫败敌人的进攻,这尤其是南方军队擅长的防御战术。由于北方游牧居民自幼从事骑射训练,军队多为骑兵,行动迅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但是“习于野战,未可攻城”。⑤如果南军在平原地带与之对阵厮杀,会使敌人的骑兵得以发挥优势;不如依托城池防守来迫使对方下马强攻,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增大敌人的伤亡,拖延时间以待来援,或者使攻方负担不起人员和物资消耗,因而被迫撤兵。事实上若有可能,双方都会尽量选择适宜于自己的作战方式来进行交锋。如元嘉二十八年(450)北魏拓跋焘攻彭城,遣使李孝伯谓城中曰:“此城守君之所习,野战我之所长;我之恃马,犹如君之恃城耳。”⑥另一方面,作为南北两方激烈争夺的焦点地区,无论是谁占据了寿春,出于防守的需要都会把修筑城垒当做要务。寿春的城防体系包括寿春城及其近郊的若干小城,这是寿春城市筑垒的主体部分。
    寿春城依山傍水而建,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形和水文条件。《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九言寿州,“其城临淝水,北有八公山,山北即灌水,自东晋至今,皆为要害之地”。《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曰:“淝水在城北二里,旧引淝水交络城中,故昔人每恃淝水为攻守之资。齐东昏侯永元二年,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帝数诛大臣,心不自安,乃登寿阳城望淝水。陈太建五年,吴明彻攻寿阳,引淝水灌城。”
    寿春城有两重,即外城(郭),或曰罗城;内城,或曰子城。《通典》卷一八一《州郡十一·古扬州上》曰:“寿州,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杜佑自注:“今郡罗城,即考烈王所筑。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此说有可疑之处,按春秋战国时诸侯筑城,即普遍采取内外两层的形制,即孟子所言“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尤其是各国的都城基本上都采用外郭围绕宫城的建筑布局,考古发掘多有验证。另外,寿春在西汉前期曾作为淮南国的都城,也应有宫城和外郭两重。因此,其大小城垒内外相套的设防制度理应出现较早,不会如《通典》所言,迟至南朝才进行内城的建筑。据《水经注》卷三二《肥水》所言,寿春城内原来就有小城,曰中城或金城,刘裕在东晋末年移镇寿春时,又在郭内筑了另一座内城,曰相国城。
    ————————————
    ①《晋书》卷二六《食货志》,第792 页。
    ②《宋书》卷四八《毛修之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1429 页。
    ③《宋书》卷五一《宗室传·刘义欣》,第1465 页。
    ④( 宋) 李焘撰,胡阿祥、童岭点校: 《六朝通鉴博议》卷九《梁论》,第244 页。
    ⑤《魏书》卷五八《杨侃传》,第1282 页。
    ⑥《魏书》卷五三《李孝伯传》,第1169 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