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清末北京城庙产兴学与新式学堂建设(8)


    2.庙产学堂建设的局限
    庙产兴学在清末得到发展,带动了寺庙建筑、城市景观和社会关系的改变。但清末的学堂建设仍属草创期,资金、师资与场地等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资源的平均分配与学堂的均匀分布难以完全实现。据统计,京师督学局所属学堂的全年经费只有380309两,初等小学堂每校全年经费平均不到100两,许多学堂只是因陋就简,勉强维持(81)。建成的学堂多集中在内城与外城中部,城市边缘地带分布较少,如城墙边、南城天桥地区、永定门等地,几乎没有设立小学,外城两翼规模较大的寺庙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兴学过程中,寺僧前后态度反复的情况十分常见(82),而市民对传统私塾或寺庙的情感具有较强持续性,信仰的维持很难因为空间改造活动而马上中止,这些都为早期学堂改造设置了障碍。
    清末庙产学堂建设与变迁是城市发展规律与新旧时代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拉开了近代北京城学校建设与空间改造的序幕。清末北京庙产学堂建设经历了1898~1905年间的萌芽与1905~1912年间的发展两个重要阶段,在政府力量自上而下的带动之下,北京城的改良活动呈现出一种风气渐开的态势,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士绅、僧侣逐渐投入到兴学活动当中。随着新式教育机构的设立,庙产学堂建设体现出一些系统化的特点,学区规划、调察等开始显露出近代公共工程运作的雏形,市民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些都为民国年间的继续建设与改造奠定了基础。但传统空间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改造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学堂代替寺庙,以科学信仰代替宗教信仰,将贯穿整个近代化改造过程,清末兴学仅仅是其开端而已。
    注释:
    ①黄运喜:《中国佛教近代法难研究(1898~1937)》,法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其他此类著作有牧田谛亮:《中国近代佛教史研究》,平乐寺书店1957年版;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出版社1974年版;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百年文化冲突与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左芙蓉:《民国北京宗教社团——文献、历史与影响(1912~1949)》,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③徐跃:《社会底层的新政改革:清末四川地方新教育的兴办——侧重庙产兴学》(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历史系2006年;郑弘岳:《中国历代的宗教冲突:一个冲突社会学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2000年。
    ④徐跃:《清末庙产兴学政策的缘起和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徐跃:《清末四川庙产兴学及由此产生的僧俗纠纷》,《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徐跃:《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进程中的砍伐庙树》,《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⑤欧阳楠、张伟然:《清末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庙产兴学的时空分析》,《历史地理》2010年第24辑。
    ⑥韩书瑞:《北京: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Susan Naquin:Peking:temples and city life,1400~1900),加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⑦赵世瑜:《狂欢与日常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⑧董晓萍、吕敏主编:《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
    ⑨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⑩毕琼:《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城庙宇的历史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历史系2005年,第53、57页。
    (11)张传勇:《北京“江南城隍庙”考述》,《北京档案史料》2004年第4辑。
    (12)据记载,每年城隍会,市民和乡民都会从全市各处城隍庙游行至此祭拜城隍爷,明代时,这里还是全市范围的庙会举办地。《禁止城隍会》,《京话日报》,1905年5月15日,第273号第2版。
    (13)毕琼:《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城庙宇的历史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历史系2005年,第47页。
    (14)王同桢:《寺庙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另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龙泉寺内有碑文曰“地势平旷,每风月晴霁,望西山诸峰苍翠郁然,诚廛市纷嚣之所不至而幽人禅客之所居也。”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六一《城市》,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1页。
    (15)李虹若著,杨华整理点校:《朝市丛载》卷二《庙寓》,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8页。
    (16)赵世瑜:《狂欢与日常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7~68页。
    (17)(18)《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四《学校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7、711页。
    (19)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第二册卷九《京师志九·官学》,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280、289~291页。
    (20)刘仲华:《北京教育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44页。
    (21)《京师译学馆校友录》,京师译学馆1925年版,第3~4页。
    (22)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第二册卷九《京师志九·官学》,第283~285页。
    (23)黄彰健编:《康有为戊戌真奏议》,台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8~51页。
    (24)(28)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光绪二十四年,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0页,总第4126页;第135~136页,总第4151~4152页。
    (25)张之洞:《劝学篇》外篇第三《设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
    (26)世续等纂:《清德宗实录》卷四二三,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三日上谕,大通书局1984年版。
    (27)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28)《京话日报》于1904年创刊后多次讨论庙产兴学问题,对五城会议也进行了相关报道:“京城内大小庙宇寺院最多,现经顺天府五城会议,要一律改作学堂,但京城的和尚道士神通广大,非寻常可比,这件事现在怕做不到。不过说说罢了。”《庙宇改作学堂》,《京话日报》,1904年9月20日,第36号第2版。
    (30)徐跃:《清末四川庙产兴学及由此产生的僧俗纠纷》,《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31)震钧:《天咫偶闻》卷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页。
    (32)《清德宗实录》第五八册卷四九三,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二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0页。
    (33)《京师官立师范中小各学堂一览表》(光绪二十四年9月调查),《学部官报》1906年第8期。
    (34)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209页。
    (35)席文启、于大利主编:《东城区普通教育志》,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36)黄运喜:《中国佛教近代法难研究(1898~1937)》,法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93~94、122~123页。
    (37)《僧侣学堂的传闻》,《京话日报》,1905年2月25日,第194号第2版。
    (38)《各省教育汇志》,《东方杂志》第2卷第3期,1905年3月。
    (39)《京话日报》中记载了赴日经历对觉先办学活动的影响:“去年觉先游历日本,看见日本和尚,个个爱国,立了好几百处学堂,又遇留学生劝他,中国当立佛教学堂,决不可再缓,所以觉先回来,立志要兴学。”《和尚流泪》,《京话日报》,1905年12月9日,第481号第1版。
    (40)据记载,东文学社从1901年建立到1906年7月转让,共计有1600余名学生在校学习。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第211页。
    (41)黄运喜:《中国佛教近代法难研究(1898~1937)》,第108页。
    (42)《保护庙产不干内宦的事》,《京话日报》,1905年4月28日,第256号第3版。
    (43)“学部为设立佛教学堂事致内务府咨文”(1906年7月24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转引自叶志如编:《清末学政学务章程史料》,《历史档案》1989年第2期。
    (44)“总理学务处为佛教学务总公所筹建初等民小等事致内务府咨文”(1905年9月25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转引自叶志如编:《清末学政学务章程史料》,《历史档案》1989年第2期。
    (45)京师佛教学务总公所推广学堂的工作并不顺利,据《京话日报》记载,通过觉先多方祈求,“万柳堂光明寺,通州关帝庙,凑了几百银子,龙泉寺老和尚,又竭力的资助,弄到十月十五,仅仅的立了一处小学堂,以后的经费,大半没有着落。”《和尚流泪》,《京话日报》,1905年12月9日,第481号第1版。
    (46)据《京话日报》记,保护寺产政令颁布后,觉先和尚的劝学活动受到很大阻碍,“有这一来,谁也不理觉先了,反过来觉先还得找他们,找了去,左推辞,右推辞,所说立学堂的话,诸大方丈都囫囵吞啦,老着脸的不认帐。”《和尚流泪》,《京话日报》,1905年12月9日,第481号第1版。
    (47)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48)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二七册卷三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58~59页,总第2154~2155、2158页。
    (49)刘仲华主编:《北京教育史》,第168页。
    (50)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册上,第323页。
    (51)《通告私塾改良》,天津《大公报》,1908年4月21日,第2张第2版。
    (52)《议覆严行甄别私塾》,天津《大公报》,1908年5月3日,第2张第1版。
    (53)贾国静:《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2年,第16~26页。
    (54)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55)《京师改良私塾一览表》(1906年9月~1908年12月),《学部官报》1909年第91期。
    (56)(59)《普通教育宜多开半日学堂》(连载),《京话日报》,1904年11月15、17日,第92号第1版、第94号第1版。
    (57)《识字学塾办法之概略》,天津《大公报》,1909年12月3日,第2版第1版。
    (58)《各省教育汇志》,《东方杂志》第1卷第7期,1904年7月。
    (60)《又一阅报处》,天津《大公报》,1905年6月12日,第4版;《京师阅报社调查表》,天津《大公报》,1906年6月27日,第6版;《阅报社之发达》,天津《大公报》,1906年9月19日,第4版。
    (61)《僧人捐助义举》,《京话日报》,1905年8月5日,第355号第3版。
    (6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京话日报》,1905年12月1日,第473号第3版。
    (63)陆尔奎:《论简易识字宜先定为义务教育》,《教育杂志》1909年第5期。
    (64)《参观佛教公立民小学堂记》,《顺天时报》,1907年10月25日,第5版。
    (65)《各省教育汇志》,《东方杂志》第3卷第6期,1906年6月;《各省教育汇志》第4卷第2期,1907年2月。
    (66)“回民教领杨敬修等关于成立清真教会及筹款办学的呈文(附:清真教育会会规细则)及京师督学局的批”,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号:J004-001-00023,1912年4月30日。
    (67)清末庙产学堂信息由笔者整理统计,主要参考丁进军编:《清末北京中小学堂统计表册》,《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彭年:《北京回族教育八十年》,《回族研究》1997年第1期;《京师官立师范中小各学堂一览表》(光绪二十四年九月调查),《学部官报》1906年第8期;《京师督学局一览表》,《学部官报》1907年第32~33期;《京师各学区公私立学校一览表》,邓菊英、李诚主编:《北京近代小学教育史料》下,北京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15~820页等。
    (68)学区范围与界线的绘制参照“内外城学区界址表”,《学部官报》1907年第25期。
    (69)赵李红编:《郁达夫自叙》,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70)《本校沿革》,崇实中学编:《崇实中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刊》,1935年版,第1页。
    (71)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 萧乾回忆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72)霍姆斯·维慈著,王雷泉等译:《中国佛教的复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105页。
    (73)西德尼·D.甘博著,陈愉秉等译:《北京的社会调查》,中国书店2010年版,第313~314页。
    (74)《参观佛教学堂运动会记》,《顺天时报》,1907年10月13日,第5版。
    (75)《参观佛教公立民小学堂记》,《顺天时报》,1907年10月25日,第5版。
    (76)《羡慕和尚》,《京话日报》,1905年11月5日,第447号第1版。
    (77)西德尼·D.甘博著,陈愉秉等译:《北京的社会调查》,第125页。
    (78)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 萧乾回忆录》,第9页。
    (79)老舍著,魏韶华编:《宗月大师》,《老舍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1页。
    (80)北京居民口述,采访时间:2013年10月,2014年3月。
    (81)刘仲华主编:《北京教育史》,第185页。
    (82)如西城公立第一两等小学堂选址时,广济寺因为“假充京张铁路总办”住在庙房中“和尚深怕受累,很愿意租给学堂”,后“听说不干他的事了,也用不着沾学堂的光了,又想着不租给学堂罢,再不然就要多加房租,经人再四开导,才算勉强答应。”《和尚可恶》,《京话日报》,1905年8月20日,第370号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