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中的济世观念(2)


    一、乘象入胎与逾城出家中的济世观念 
    “乘象入胎”和“逾城出家”是北朝佛传故事图像最多的成组对称佛传故事画,其典型代表有敦煌莫高窟第431窟壁画,云冈石窟第5-11窟南壁佛传故事雕刻。这两个情节是佛传故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释迦牟尼一生的转折点。“乘象入胎”中,释迦牟尼的前身善慧菩萨头戴菩萨花冠,身着天衣,手持净瓶,乘骑大白象,头悬双龙华盖,从兜率天宫飞奔而来,下降到尼波罗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家中投胎。王妃摩耶夫人因梦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进入卧室而怀孕,而后生下太子,名叫悉达多。“逾城出家”中,降生在净饭王家中的释迦牟尼——悉达太子,年十九岁时,因出游四门,深感人生无常和生老病死之苦,厌弃宫廷生活。为了解脱人世的苦难,决心出家学道,但父王将他软禁深宫。一夜,在天神的帮助下,悉达太子头戴双髻太子冠,身着王服,乘骑白马,头悬伞形华盖,持缰催马出城,奔赴深山修道。善慧菩萨和悉达太子都独乘象马,没有天人陪同、欢送。 
    佛陀降生凡尘再经过苦修成道以救度众生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其济世观念,其中乘象入胎和逾城出家两情节因是整个故事中的两个转折点,对该思想的表达最为典型。入胎前的佛陀乃为兜率天中的菩萨,为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而选择投胎降世,经历磨难与苦修,比之于艰难的成道过程,其目的本身即具有宗教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之情,也即佛教思想的终极旨归乃是为了解脱现世之苦,引导其进入西方极乐。 
    佛陀在乘象入胎之前对降生的种族、国家、家庭以及时间、因缘等问题都有严格的选择标准,此降神选择各标准的制定内含了佛教之济世观念。如选择国家和家庭的标准乃是“迦毗罗卫国,国家种姓炽盛,人生滋茂和顺,奉敬尊长,眷属和睦,五谷丰熟,安稳贫贱。国王性行仁贤,功勋卓著。王后品行仁良,乐善好施,心如莲花般高洁不污”。可见乐善好施、心存善念以养乐众生、造福人民为基本品行,也是佛选择的人间父母必须具有的性格,这种选择标准正是因为佛心充满了济世情怀才会出现的。入胎时将以何种形貌出现的选择标准也表达了这种思想。《普曜经·所现象品》中有言: 
    象形第一。六牙白象头首微妙,威神巍巍,形象殊好,梵典所载其为然矣,缘是显示三十二相。所以者何?世游三兽:一兔,二马,三白象。兔之渡水趣自渡耳,马虽差猛,尤不如水之深浅也,白象之渡尽其源底。声闻缘觉其犹兔马,虽度生死不达法本。菩萨大乘譬若白象,解畅三界十二缘起,了之本无,救护一切莫不蒙济。在这个情节当中,六牙白象作为佛陀降生时的坐骑出现,乃是因为佛界将其与佛陀的济度世人的高洁品行结合起来,认为只有具备了济世之心方才配得佛陀。从整个乘象入胎及之前的降神选择标准来看,济世渡人的济世观念始终贯穿其中。 
    逾城出家是在太子长大成人并经历富贵生活以及对生老病死四种生命状态有所体悟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此时的释迦已经决定抛弃世俗荣华而进入佛国修道之途,以求证得无上正觉,普度众生脱离现世之苦。《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记载,太子弃家出城时已下定决心: 
    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若不得爱如堕落三藐三蓓提又复不能转于法论,要不还宫与父王相见;若当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摩诃波者波提及耶输陀罗。当于太子说此誓时,虚空诸天赞言:“善哉,斯言必果!”逾城出家明确表示,不修成正觉以解脱世人之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誓不还宫与亲人相见,则仍是以济世观念为基调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