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中的济世观念(4)


    三、初转法轮中的济世观念 
    佛徒称成道后初次宣传他的学说为初转法轮。法轮出自一个传说,谁能统治全印度,就会有“轮宝”出现,它能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得到“轮宝”的统治者便被称为“转轮圣王”。把佛的说法称为“转法轮”,即含有这种意义,同时也显示释迦所悟为最高原理。佛传故事的初转法轮情节表现的是,佛在成无上正觉之后来到鹿野苑的苦行林中,教化此前离弃他的五位比丘。该故事情节实际上体现了佛的宽宏心怀与有教无类的济世观念。 
    其时,五比丘由于不相信佛的成道信念而约定对其视而不见,但已成正觉的佛显示出了无比庄严的法相,令五人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但他们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佛指出他已修成正觉,再直呼其名不合世俗礼仪规范,更何况在庄严的佛国世界。《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 
    尔时世尊语乔陈如等言:“汝等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何以故?”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智慧火,亦复如是。有苦了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舍弃苦乐,行于道中,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观察五人已具备修行佛法的根基,便悉心开示教导,为他们讲解了《转法轮经》和《无我经》之后,五人皆成就了圣人的最终理想,即阿罗汉,由此体现佛陀济世救人的博大胸怀。 
    此故事情节在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中多有出现,如敦煌壁画北魏的251窟、263窟,西魏的249窟、288窟、285窟,北周的428窟,克孜尔石窟的207窟,麦积山的127窟,云冈石窟第6、12、38窟,龙门石窟的古阳洞等窟均描绘了该故事情节。这其中以云冈石窟第6窟初转法轮的说法图最有代表性,对后世的说法佛像雕刻影响深远。图像位于洞窟东壁,窟龛内主佛褒衣博带式袈裟,趺坐说法,举右手,左手施说法印,左前雕刻象征三宝的法轮及鹿,龛外两侧雕刻五比丘及其他听法弟子。 
    此情节在石窟中的多种艺术表现,五比丘皈依佛陀反映出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同样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与共鸣,激起人们聆听学习圣法的心志,以艺术形象宣传佛教的目的在于使人人信佛。“欲使人人信佛,仅凭讲说佛经不够,必须通过雕塑和绘画佛像,才能‘美其华藻,玩其炳蔚,先悦其耳目,渐率以义方’。观者看到佛像,如走进了佛国世界,‘人佛相交,两得相见’。无意中可诉之于观者之高尚情绪,观者会为那高尚的优美感所陶醉,在艺术美感的潜移默化中,心志升华,顶礼膜拜佛教”,从而皈依佛法以解救此世的无休苦难。 
    佛教思想中的济世意义不止体现在北朝佛传故事的艺术形象当中,而是在整个社会上都有显著体现,这也是北朝时期佛教救济事业得到明显发展的思想动因。随着佛教思想在北朝社会各阶层间的广泛传播,人们对佛传故事图像艺术所表现出济世观念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表现,这从当时很多造像碑记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