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南宋理学视域中的政治建构与义理诠释(4)


    三、政教结合的王道理想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明确表述了理学家的治学主张:“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29)士人为学,不可视之为“成己之事”,而应推己及人、明德新民,则体用兼备,圣人之道可成。因此,化民成俗、导迪民心成为朱熹始终坚守的为政原则:“圣天子所以搜扬幽隐、付畀民社之意,固将使之宣明教化,宽恤民力……敦厚亲族,和睦乡邻,有无相通,患难相恤,庶几风俗之美不愧古人。”(30)真德秀亦在对大学之道的阐释中向君主力陈政教结合的王道理想:“汉文帝、唐太宗之时,天下可谓治矣,然先儒谓止是富庶而已,若教则未之及也。故圣人于此,不但曰天下平,必曰明明德于天下。见得须是天下之人皆明其明德,方可谓之天下平”(31)。 
    从谕俗文到官箴,南宋理学士人以多种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传播着理学家的政治主张,《政经》便是南宋理学家政教结合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政经》为理学名儒真德秀晚年所作,真德秀遵循先经后史、经史互证的编纂原则,“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于前,而以行政之迹列于后,题曰‘传’以别之”(32)。在《政经》中,真德秀广泛引用先贤论政之言并附以前代循吏的治邑成就,向世人展示政教结合在地方行政中的重要意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第一条出自《论语·为政》,第二条出自《论语·阳货》,第三条出自《孟子·尽心上》,皆为先秦儒家“政教结合”思想的体现。孔子认为,政令、刑法仅仅能使百姓免于犯罪,而道德与礼法却可以使百姓产生向善之心,所以治理天下应注重化民成俗,以礼教安定天下。孟子指出,完善的政令能使君主获得财富,而推行教化则能让百姓乐业,从而赢得民心,天下大治,因此再完善的政令也无法替代教化的推行。孔子对子游的称赞正在于他能用礼乐教化百姓,尽己之力实现政教结合的王道理想。 
    建立“无讼”社会,是自先秦以来儒家一以贯之的政治理想。地方官员能否做到政平讼理,也是官员考课的重要标准。在《政经》中,真德秀大量征引了古代圣贤关于理讼、息讼、无讼的观点: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