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南宋理学视域中的政治建构与义理诠释(5)


    第一条出自《周易》中的贲卦,第二条出自《周易》中的旅卦,第三条、第四条出自《论语·颜渊》。作为地方官员,子路忠信明察,人皆敬服,孔子对子路之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即使具有片言可以折狱的司法能力,也并未达到孔子所言的最高境界,即通过教化,以使治邑无讼的王道理想。 
    在《政经》中,真德秀列举了众多循吏的事迹,其中汉代的文翁与隋朝的辛公义最具典型意义。文翁在景帝末年为蜀郡太守,他大兴文教,用儒家道德化育民众,使蜀地渐为礼义之邦。在《政经》中,真德秀对文翁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文翁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十余人亲自节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繇是大化。”(33)值得注意的是,《政经》所引文翁的材料来自于《汉书》,但在“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十余人亲自节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一句后,真德秀有意缺少了《汉书·文翁传》中“或学律令”一句,从对文本的删节取舍中,可以看出真德秀对“德本刑末”政教思想的着意强化。作为隋朝杰出的循吏,辛公义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吏治才能,上任伊始,“先至狱,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决断咸尽”(34),罪人皆自款服。然而辛公义并不以此为满足,以德导民,使狱无罪人才是辛公义追求的吏治目标。在辛公义的治理下,牟州风俗为之一新,讼者皆两让而止,父老相谕为使君息讼,牟州一地自此无讼。从理讼、息讼到无讼,辛公义达到了孔子所称赏的最高境界。真德秀以辛公义的行政事迹作为《政经·传》的结尾,不仅蕴含了他对政法与教化辩证关系的时代诠释,也寄予了真德秀对实现王道理想的殷切期望。 
    “为政之本,风化是先”(35)。朱熹守漳州,向僚属明确表述了自己以教化为本的行政思想:“郡守以承流宣化为职,不以簿书财计狱讼为事……欲使邦人士子识些向背,稍知为善之方,与一邦之人共趋士君子之域,以体朝廷教养作成之意”(36)。随着理学社会化进程的加速,大批理学士人以古循吏为楷模,加大了在治邑中的政教力度,努力建构理学框架下的基层秩序。刘清之通判鄂州,以化俗为先务,“州有民妻张以节死,嘉祐中,诏封旌德县君,表其墓曰‘烈女’,中更兵火,至是无知其墓者,清之与郡守罗愿访而祠之”(37)。知衡州后,刘清之鉴于当地民风悍戾,乃作《谕民书》一编以化之,“农工商贾莫不有劝,教以事亲睦族,教子祀先,谨身节用,利物济人,婚姻以时,丧葬以礼。词意质直,简而易从。邦人家有其书,非理之讼日为衰息”(38)。张洽为袁州司理参军,“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祗为胥吏之地,且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39)。傅伯成知漳州府,“尝劝人户粜,有林仁寿者,告其兄尧寿户钱之高,令先粜谷,伯成判曰:‘官司宁可无二百谷,而兄弟告讦之风不可长。’”(40)漳州健讼告讦的习俗为之一变。真德秀为政更是一意推行教化,“公历一节四麾,治以教化为先,辟贡闱,增学畬。江东祠范忠宣公;长沙新贾傅庙、晋谯王祠;温陵祠朱文公及林公攒、苏公缄于学,而绌其不当祠者;三山迎聘耆儒,月临讲席”(41)。理学士人通过对政教主张的长期践行,不仅有效维护了地方的稳定,也使理学在基层社会深入人心,为理学的社会化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要言之,随着理学的发展,南宋理学士人的数量迅猛增加。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争取政治资源、扩大社会影响,理学士人以群体合力推动着理学由思想领域向社会领域的转型,并在稳固政权、改善民生、普及礼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南宋后期,理学地位不断提升,理学士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社会秩序的建构提供理论指导,理学框架下的政治模式也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向社会各阶层辐射,从而对元明清及近代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