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木永跃 金炳镐: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友爱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与实践(2)


    2.民族团结友爱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务
    邓小平把民族团结友爱视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力量源泉,把民族团结友爱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并将其与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上世纪50年代,针对西南地区工作,邓小平指出:“西南最复杂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邓小平提出:“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邓小平认为,消除民族隔阂,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当时西南地区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是事关全局的根本性任务。邓小平尤其重视民族团结友爱,认为:“搞好团结,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为了消除民族偏见、疏通民族关系,为了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党和政府派遣民族工作访问团、慰问团和代表团深入到民族地区,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西南地区也组织了大量的参观团、代表团、国庆观礼团等,到首都北京和各地城市、农村参观、学习与访问。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增强了各少数民族同胞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团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提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为民族大团结提供了客观基础。
    3.民族团结友爱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他还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要发展,就“必须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团结是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的先决条件,也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前提与基础。邓小平在视察新疆时提出:“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各个民族实现民族团结与民族和谐,才会充分实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才能充分保证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深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