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中国古史分期三家说平议(6)

注释:
    〔1〕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上)》,《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2〕〔9〕〔10〕〔16〕〔17〕〔3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6页,第45页,第47页, 第35页,第114页,第117页。
    〔3〕〔4〕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第145页。
    〔5〕许倬云:《西周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37页。
    〔6〕李亚农:《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欣然斋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1页。
    〔7〕叶国庆:《克殷以前周是氏族社会吗?》,《争鸣》1957 年5月号;孙作云:《从诗经中所见的灭商以前的周社会》,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56页。
    〔8〕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 《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4页。
    〔11〕两器分期断代依据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徐中舒云:藉田以千亩为单位,比私田一百亩大,故《诗》有《大田》之称,甫也是大的意思。大田往往是集中十个千亩在一处,故《诗》又有“十千”之称。参见《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
    〔13〕引自《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14〕徐中舒:《西周史论述(上)》,《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15〕时希哲:《从泛论古代史中的几个理论问题阐明西周的社会性质》,《文史哲》1956年第8期。
    〔18〕赵锡元:《再论“众人”社会身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4期;朱凤瀚:《殷墟卜辞中的“众”的身份问题》,《南开学报》1981年第2期;彭邦炯:《商代“众人”的历史考察》,《天府新论》1990年第3期, 又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0年第6期。
    〔19〕〔42〕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5页,第351页。
    〔20〕王玉哲:《有关西周社会性质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57年第5期;杨向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文史哲》1953 年第1期。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2页。
    〔22〕同〔20〕王文。
    〔23〕童书业:《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说到西周春秋的宗法封建制度》,《文史哲》1957年第1期。
    〔24〕〔41〕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第41页,第285页。
    〔25〕田昌五:《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
    〔26〕〔27〕〔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4页, 第450-451页,第448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3-16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515页。
    〔31〕〔35〕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析论》,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页,第159页。
    〔32〕〔36〕〔40〕郭沫若:《关于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31-232页,第233页, 第241页。
    〔33〕〔34〕〔37〕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9页,第32页,第30页。
    〔38〕日知:《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关键何在?》,《历史研究》1957年第8期。
    〔43〕日知:《我们在研究古代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56年第12期。
    〔44〕日知:《汉代奴隶社会应如何理解》,《光明日报》1957年5月23日。
    〔45〕张广志:《“中国奴隶社会”研究中的几种常见提法驳议》,收《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