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历史研究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

以可持续发展论指导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些年来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人类不当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大量表现为现代化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性破坏”,如最近中央电视台曝光的一批汉文化遗址(汉墓葬、汉碑等)被推土机铲平;95年围绕北京鲁迅八道湾故居是否被拆除引起的争论;杭州西湖景区建造高层建筑;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造起了煤窑、灰窑;长达两年围绕究竟要不要抢救、保护南越王宫署遗址所发生的纠纷等均属此列。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旅游方式、旅游认知、旅游趣味发生变化,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山水观光旅游,开始追求一种超愉悦、超常态的生活经历,从而产生更高尚、更深沉的旅游动机,在立体的文化空间中遨游成为一种时尚。于是乎凡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都逐渐被旅游化。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都是无法估量的,都是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表现。
    现代化,固然是今天世界上一切贫困和落后国家和地区走向富裕和繁荣的光明大道,但它不应以历史文化的丧失为代价。早在五十年代初,北京进行市政建设、道路改造时,有人以阻碍城市道路建设为由,坚决主张拆除北海团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闻讯后怒不可遏。他据理力争,认为照此说法,干脆推倒团城,填平三海,修一条马路直通过去,根本不需要讨论。当时周总理得知后,立即亲自前往踏勘、调查,后来作出了将中南海围墙南移,马路转一个弯的决定,结果就此救活了从辽金时代起就是王宫一部分,又历经元明清,保存到今天的世界上最小的“城”;并且由此国家确定了“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的方针,可惜此方针至今没有很好贯彻执行。
    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落后是可以改变的,现代化经过几代人奋斗也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而且通向明天,造就未来的现代化方式与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历史只有一部,对历史文化的任何破坏都将永远不能弥补,因此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绝不能被眼前暂时的利益所诱惑,不能让历史文化在我们手里断层,失去延续性,一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因旅游业发展造成对文化资源的破坏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旅游业是文化型的经济产业。昨天的文化又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又是明天的经济。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已是共识。目前我国已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在制定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时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这说明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已非比寻常,但是不能不看到,在铺天盖地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许多紧闭了千百年的山水、文化资源、历史遗址,一个个被启封、打开、曝光,其结果不少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在浅薄化、粗俗化、功利化中遭破坏、践踏,甚至湮没,在换来一时的经济利益下却毁掉了无法再生的宝贵的山水和文化积淀。如八达岭长城和泰山是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伟大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之地,但是当地有关部门受趋利动机驱使却在上面架起了索道,更有甚者在施工中将泰山顶日观峰一侧炸去一片,并在古代帝王登山祭天、设置祭坛的岱顶上建造了一座娱乐城。这种无视文化、无视国宝的短期行为不仅毁坏了文化资源和世界遗产,而且有愧于祖先和子孙后代。
    历史是昨天的记录,历史从来都是连续的。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意味着对作为个体的古建筑所进行的理想状态的风格修复,也意味着保护文物古迹遗址,延续人文景观的传统格局的风貌特点,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民俗精萃,并力图使这些文化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这些资源,更应把它当作世界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所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必须以可持续发展观作先导。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概念的提出是近十年的事。1987年4 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提交了一份具有重大意义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这份报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评价。她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观点,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在探索、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的发展观。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其实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平性(Fairness)。文化资源是前人留下的财富,因此, 既应该允许当代人平等享受,还应该保持代际间的公平分配与发展,反对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损害或剥夺后人公平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权利,同时还应做到公平地分配有限的文化资源。这一公平性应充分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2)持续性(Sustainability)。 旅游业的发展对不可更新的文化资源的消耗是绝对的,为了让后人和全球人类共同享受这些资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乃至旅游业的发展规模、速度要有一定界限的限制,改变数百年来人类在追求发展、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以牺牲人类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做法,以保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持续到将来。这是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发展理论所根本不同之处。
    (3)资源观(Resource outlook)。文化资源是不可复制的。 它是以往社会发展留下的足迹,一旦遭损无法复原,而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资源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可以说资源开发的潜力和可利用的程度是旅游业能否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绝不能采取掠夺性的开发利用,最终导致资源枯竭,而应有序地、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开发利用,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属性的文化资源,采取不同对策,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前提下使其最大限度发挥出应有价值,并尽可能地延长文化资源寿命。
    (4)全球观(Glode outlook)。每个国家和每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因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性,但都是世界文化资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要求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在尊重各国历史发展的同时,肩负起共同保护人类文化资源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将一些国家具有世界意义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人文景观经过严格审核、考察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正体现了这一精神。至1997年4月,我国已有12 处自然遗产与人文景观被收进《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明确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这在去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作了全面阐述。最近,国家文物局又将重新修订1982年制定的《文物保护法》,并将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写入条文中,这无疑将从法律上保障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