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朱熹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5)

朱熹既辑北宋四十余位理学家的传记文献资料成《渊源录》一书,翌年,又与吕祖谦一道辑录北宋理学四大家周、程、张子的思想精华,分门别类,于1175年编成《近思录》一书,以与《渊源录》相表里。所谓“近思”,是朱熹采用了《论语》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言,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按严格分类汇编而成。共十四类: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害,十四圣贤气象。每类以周子语录始,二程次之,张子为后。书前列有“《近思录》群书姓氏”,详列所引文献书目,其于周敦颐,主要辑自《濂溪先生太极通书》,于二程主要辑自《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周易程氏传》、《程氏经说》、《程氏遗书》、《程氏外书》等,于张载则辑自《横渠先生正蒙》、《横渠先生文集》、《横渠先生易说》、《横渠先生礼乐说》、《横渠先生论语说》、《横渠先生孟子说》、《横渠先生语说》等。朱熹在辑录四子语录之精华时,态度客观公正,都是直录原文,不改一字。所录四子语录虽只六百二十二条,却能基本反映四子的思想风貌。这是纯粹的理学思想史资料选辑之书。诚如朱熹自己所言:“《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38)“伊洛文字,亦多,恐难遍览,只前此所禀《近思录》,乃其要领。”(39)
    由上可见,朱熹在文献的辑录方面是做出了很大成就的,他所辑录的文献不仅数量多,而且编排合理,注重实用,注重存真。这种文献的辑录汇编方式影响很大,后人竟相仿效。如仿《言行录》人物传记资料汇编这种特殊的传记体的约有二十余家,仿《渊源录》学术思想家传记资料汇编体的也不下十多家,而仿《近思录》学术思想史文献资料选辑之体者亦有二十余家,且其内容和形式支配学术思想资料选辑之风达七、八百年之久。
    六关于文献的评介
    朱熹在整理和研究文献时,还对文献广泛进行了评介。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从中我们还能窥测朱熹的历史观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四项:
    第一,指出文献的价值,贯穿自己的历史观点。试看他对儒家经典文献的评介:“《易》本卜筮之书,而其画卦系辞分别吉凶,皆有自然之理”;“《易》则是尊阳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理。”(40)“《春秋》本是明道正谊之书”;“《春秋》则是尊王贱伯,内中国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41)朱熹对文献的看法,有许多是能反映他的历史观点的。《语类》卷一○四载:“某尝说,《诗》、《书》是隔一重两重说,《易》、《春秋》是隔三重四重说。”又说:《诗经》“当是男女相怨之诗”,有许多是男女的情诗;(42)《易经》内容应分为伏羲、文王、孔子三部分,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是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这种区分虽不一定符合历史实际,但区分的方法,是有历史观点的,从中反映出他对古文献的看法是持有一定的历史态度的。他在漳州刊《四经》时,还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把《书经》和《书序》分开,把《诗经》和《诗序》分开,把《春秋》和《左传》分开。这样地“经”归“经”,“传”归“传”,看似平常,实在是朱熹历史观念的高度发挥。这不仅使“经”、“传”不相混,更重要的是划出了周与战国秦汉两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分野。他晚年与几个学生编《仪礼经传通解》,学生们问他,书中的古礼现在是否可实行,朱熹表示,这主要是把古礼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很多是不能在后世实行的。这也表明了他对历史文献的一种看法。(43)
    第二,平心静气,一分为二,从相互的比较中评出各自的特色。试看他对《春秋三传》的比较评介:“左氏曾见国史,考事颇精,只是不知大义,专去小处理会,往往不曾讲学;公、谷考事甚疏,然义理却精,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说话,往往不曾见国史。”“以三传言之,左氏是史学,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左氏所传《春秋》事恐八、九分是;公、谷专解经事,则多出揣度。”“《春秋》制度大纲,《左传》较可据,《公》、《谷》较难凭。”“《左氏传》是个博记人做,只是以世俗见识断当它事皆功利之说;《公》、《谷》虽陋,亦有是处,但皆得于传闻,多讹谬。”(44)这样的分析比较评介,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再看他对《六经》的综合比较评介:“古之圣人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纪政事之实,《诗》以导情性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严,《礼》以正行,《乐》以和心。其于义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可谓盛矣。”(45)此外,如其评《唐监》,“议论大纲好,欠商量处亦多”(46),都能一分为二,评论其得失。
    第三,注意从文献的语言表达方面,即文笔优劣方面去评介。朱熹对文献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是以真实、流畅为第一,而反对虚浮空言。这也是朱熹文以载道、文道一贯文学主张的体现。他曾说:“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乃好,不可架空细巧。”(47)又说:“专务事实,不尚空言,其意甚美。”(48)因为文献记载的目的,乃在于辨别是非真假,明白道理。他对当时著文“祖尚浮虚、信惑妖妄”,“徒务空言”的不良作风提出尖锐的批评,“今执笔以习研钻华采之文,务悦人者,外而已,可耻也矣。”(4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