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在评介的同时,还向读者指出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步骤。《语类》卷七十八载:“问:《尚书》如何看?曰:须要考历代之变。”《语类》卷八十三载:“问:《春秋》当如何看?曰:只如看史样看。”“问:读《左传》法?曰:也只是平心看那事理事情事势。”何读《易》?朱熹说:“读《易》想亦有味,此经自有规模格局,若看得破,则精粗巨细无处不可受用。如其未然,即且将其间旨意分明处反复玩味,亦自可乐,不必深传幽远,枉费心力也。”(50)如此等等,教给读者以打开书籍内蕴的钥匙。关于读书之步骤,朱熹认为,“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51)具体来说,便是“先看《语》、《孟》、《中庸》,更看一经,却看史。先读《史记》,《史记》与《左传》相包,次看《左传》,次看《通鉴》,有余力则看全史。”因为,“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奸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52)朱熹提出的这一个读书方案显然是与他“先经后史”、“经本史末”的理学思想相一致的。 朱熹评介文献的评语往往是简明扼要,一语破的。但他对文献的评介又有偏颇之处,如对司马迁的《史记》是贬多于褒,而对《六经》是褒多贬少,这些都有失允当。 以上我们从六个主要方面探讨了朱熹的历史文献学。我们深深感到,朱熹在历史文献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令人赞为观止的。人们都习惯上称清代学术为汉学,并把它与宋学对立起来,认为宋学只是空疏的义理之学,不讲究文献的考订、研究,而汉学才是札札实实的考据学。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诚如白寿彝先生所指出的:“清人所谓汉学,实际上是从宋人的历史文献学发展而来的。宋人固然是以义理出名,但是,他们在历史学上是有成就的,在历史文献学上也是有成就的。清人的汉学,在一些领域里都是宋人所创始的。”(53)理学大家朱熹在历史文献学上所作的贡献,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注释: ①参见白寿彝:《谈历史文献学》,载《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 ②《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卷5,卷117。 ③《朱文公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卷46《答潘叔昌》。 ④《语类》卷80。 ⑤参王十朋:《梅溪集》卷13《策问》。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6。 ⑦《诗本义》卷1《麟之趾》条。 ⑧《语类》卷80。 ⑨⑩《语类》卷78。 (11)《文集》卷66《孝经刊误》。 (12)《语类》卷68。 (13)《文集》卷45《答虞士朋》。 (14)(15)《语类》卷137。 (16)《文集》卷38《答袁机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