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立了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汉王朝在秦王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 边疆防御体系。汉王朝的边防管理体系大致是由障塞亭燧、候望和屯田制度组成。汉王 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 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 ,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候望制度是由郡太守--郡都尉--候--候长--亭、燧长 --戍卒等构成的边疆防御组织指挥系统,可以有组织的协调边疆防务。除此之外,汉 王朝在西北边疆地区、北疆地区,以及东部边疆地区进行了规范的屯田活动,既有军屯 也有民屯,但以军屯为主。这些屯田的戍卒归属于边疆郡守或边疆专门机构、校尉的管 理,他们既是边疆开发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边疆安定的重要力量。 (3)根据不同的边疆民族制定了不同的政策。针对边疆地区分布的众多民族,汉王朝采 取了不同的政策。如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 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对西域诸 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等 政策和措施,最终设置了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东汉王朝对西羌则是采取了连续 不断的武力征服政策;对南方诸族则采取的是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 策;对边疆民族的反抗活动,汉王朝一般是采取武力讨伐的政策等等。 两汉王朝大致存世4个多世纪,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西汉王朝的边疆 政策是较为成功的,这得益于西汉王朝国力强盛,政策得当。相比之下,东汉王朝的边 疆政策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对西域、西羌的政策并没有求得显著的效果, 反而引起了西羌的不断反抗。东汉王朝的西羌政策从史书的记载看是以武力讨伐为主的 ,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东汉王朝在护羌校尉的人选和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弊端,对西 羌的管理过于残暴,可以说东汉王朝对西羌的统治自始至终贯穿着反抗与镇压,而西羌 的不断反抗则迫使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时断时续,史称“三通三绝”,对东汉王朝经 营和管理西北边疆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管怎么说,统一的秦汉王朝的出现对我 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2.隋唐王朝的边疆政策 隋唐两代(581--907)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其统 治区域不仅恢复到了秦汉王朝时期的水平,而且有所发展,尤其是唐王朝时期。唐王朝 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北达到了鞑靼海峡、日本海,最东北的黑水府勃利州治所在今天的伯 力(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西达咸海、锡尔河流域;北起贝加尔湖以北,南至今越南 南部地区。 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 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 朝的第二年即颁布诏书申明其治边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就申好睦,静乱息民”,“怀柔 远人,义在羁縻”。一代名君唐太宗即位之后更是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并 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 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的 治边政策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特点的边疆管理体系。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 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 ,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 ,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符 ,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 各边疆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关内道(包括北自贝加尔湖以北地区南到陕西关中的广大 地区)、河北道(包括辽阔的东北边疆地区以南至今河南省北部地区)、陇右道(西起咸海 ,东到甘肃省的广大地区)、剑南道(北自陕西南部,南到云南省南部地区)、岭南道(西 起云南省东部,东到福建省,南到越南中南部地区),涉及的边疆民族主要是突厥、回 纥、党项、吐谷浑、奚、契丹、靺鞨、高句丽、西域诸族、羌、西南诸族、 岭南诸族等,见于记载的羁縻府州有856个。这些羁縻府州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 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其中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安北 、单于都护府管辖北疆的各羁縻府州;安东都护府管辖东北边疆的羁縻府州;安南都护 府则辖有南疆各羁縻府州。都护府一般设置大都护、副大都护等官职,职责是管理辖下 的边疆民族,具有抚慰、征讨、叙功、罚过的职权。 (2)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面对辽阔的边疆地区,尽管唐王朝统治者宣称“就申好 睦,静乱息民”、“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但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 了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注:《新唐书·兵志》。)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镇下又有戍。唐王朝在边疆地 区设置的这些防御机构由于兴废不定,数目难以确切统计,见于明确记载的镇是204个 、戍393个。军、守捉、城、镇、戍都有兵力配备,大的军镇兵力多达数万,少者数千 ,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 (3)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也采 取过武力讨伐的政策,如自唐太宗时开始的对高句丽的讨伐即持续了数代,但从总体上 讲唐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是以怀柔、招抚为主。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 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先后对吐谷浑、吐蕃、契丹、回纥、突 厥、奚、突骑施、南诏等施行了和亲政策,将公主嫁与这些边疆民族的首领,目的在于 改善或加强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作为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的另一方面 则是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册封是唐王朝对势力较大的边疆民族经常 采取的政策,一方面册封是确定唐王朝和边疆民族“君臣之位”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 由于唐王朝国力强盛,边疆民族得到唐王朝册封可以提高自己在边疆地区的威信,故唐 王朝也经常利用册封来削弱边疆民族的势力或调整各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唐太宗册封 薜延陀可汗的儿子为小可汗,即对其势力由盛转衰产生了重大影响。唐王朝边疆民族政 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内徙。在边疆民族的居地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是针对多数边疆 民族而采取的措施,但是也有不少边疆民族或因战乱,或被武力征服,或躲避自然灾害 而款塞内徙,离开了自己传统的居地。对这些民族唐王朝往往是妥善安置,或内迁其至 中原,如高句丽灭亡后有众多的部众被安置在江淮一带;或在边疆地区府州安置,如唐 王朝初期在北疆安置突厥降众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