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清代的边疆治理,实现了由内边防务到外边防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古代中国疆 域之边有“内边”、“外边”之分。古代中国有漫长的统一时期,也有多次出现分裂的 现实。统一时期的边疆治理,通常是指中央政权对控制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防 范和治理措施。分裂时期的边疆治理,通常是指在政权与政权之间的对峙地区和对边远 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古代中国范围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内边”, 所以古代中国传统治边主要是针对边疆内部的问题。明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明王 朝的倭患持续了近200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崛起,侵略势力滚滚东来。17世纪以来 荷兰侵占台湾,俄罗斯侵入黑龙江流域,19世纪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用大炮敲开 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和沿海地区的外患威胁 日益突出,出现了边疆全面危机的严重局面。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 明代以后,在古代中国内边防务依然严重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 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变化的形势,清朝统治者仍在沉迷于治理“内边”为主的边 疆政策的传统中不思进取,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很快成为昨日黄花。清后期边疆 政策的全面破产,成为导致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一意义上说,边 疆政策的成败得失,直接与各朝各代的存亡兴衰休戚相关! 五、边疆政策研究之深化 若以清代边疆政策研究为对象,提两点研究深化的个人之见。 一是调整研究视角,注意研究中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清代的边疆有其相对的整体性, 因此对边疆政策的认识也不可忽视这种客观存在的整体性,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 宏观考察,而不仅仅是选取某个层面、某个环节、某个点,诸如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封禁政策、移民政策、联姻政策等等进行孤立地、局部地研究。惟此才可能将清代边疆 政策纳入清王朝为维护自身统治的总政策的大前提,和促进还是延缓统一多民族国家发 展进程的总体历史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才有可能从历史发展的全局来选题、 命题、拓宽研究视野,才可能更清楚认识各项具体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成败的历 史必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清代的边疆政策》(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 边疆开发研究》(马汝珩、马大正主编)、《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著)、《中 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潘志平著)(注:以上四种均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选题,该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清代新疆农 业开发史》(华立著)(注:该书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边疆史地丛书”选题, 该丛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清代伊犁将军论稿》(阿拉腾奥其尔著)(注:民 族出版社,1995年。)等,即是上述思路指导下研究实践的首批研究成果。 二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必须先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清政府边 疆政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所在,二是当代在这一领域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前者重要性至 少有:边疆治理中“三重三轻”(指重内“夷”轻外“夷”、重陆疆轻海疆、重政治经 营轻经济开发)的利弊得失;藩属研究;清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识)等等。后 者则在研究内容上明显地存在不平衡,以时间言,多集中在清代前期,而近代以降面对 边疆危机清政府对策的深层研究相对薄弱;以地区言,则重于清政府治理陆疆的政策 和措施,特别是对蒙古、新疆、西藏、东北地区的治理研究已相当深入,而轻于清代海 疆政策的系统研究。同时清代边疆政策研究中的上下贯通、宏观比较更亟待引起学人重 视。所谓上下贯通是指将清代边疆政策放到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看 到汉、唐、元、明、清诸代在制定和完善中国封建时期边疆政策进程中互为继承、又各 有建树的特点;所谓宏观比较是指将清代的边疆政策放到当时的世界发展进程中,特别 是与同时代的俄国、美国的边疆拓展运动进行对比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