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一书,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如城墙、形状、规模、水源等等,并且在“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一节中分析了一些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归纳了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6个特点。书中提出的观点基本是对现有认识的总结和归纳,叙述多于分析,其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如认为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必须组成部分,城墙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以及对城市规模的分析等都存在问题。他所总结的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6个特点,在之前的个案分析中很难看到能作为这些观点的依据,前后脱节。总体而言,该书是对当时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归纳和总结,在今天看来其内容已经陈旧。 曲英杰《古代城市》,主要从文物考古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一些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并没有进行理论归纳和总结,但该书资料非常丰富。 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从建筑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列举了大量个案,在个案叙述中较少搀杂主观判断的成份,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第8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基本来源于当时的研究成果。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是当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中最新以及水平最高的著作。该书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作者不仅注重城市外部形态的研究,而且对以往较少注意的城市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重要的是作者非常关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变化背后的政治、社会、经济动因,将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与中国古代史、社会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很多前沿性的观点。但是作者对一些重要观点缺乏应有的分析,如关于明代城市规划制度向礼制复归、唐宋时期的街道布局以及地方城市中坊市制的论述似乎是出于感性认识,而且在论证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本体现当前最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代表了目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的现状。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以四篇论文即《春秋战国之际城市规划初探--兼论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北魏洛都规划分析--兼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南宋临安城市规划研究--兼论后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将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规划)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但这四篇论文中,除了第一篇涉及到诸侯国都城之外,其余三篇基本没有对地方城市形态的分析,显然作者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都城为标准而确立的。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从“规划”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这种“规划”不仅仅包括城市本身的规划,还包括全国城市布局的规划等。从作者的这一构架可以看出,这本著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在城市形态方面缺乏新颖的观点,此外作者将几乎所有内容都与“规划”联系在一起,而没有论证是否存在“规划”,结论和叙述显得过于理想化。 这本著作的这一问题,广泛存在于以“规划”为题目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中。按照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提出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19)。类似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定义还有很多,但其中一致的是“城市规划”是有预先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城市发展的设计,贺业钜著作中“规划”一词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如其在前言中提到“远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开国之初,我国即已初步形成世界最早的一套从城市规划概念、理论、体制、制度直至规划方法的华夏城市规划体系,用来指导当时的都邑建设……三千年来,我国古代城市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个体系传统而规划的。由此可见,体系传统的发展进程,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在作者这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著作中,不仅城市本身是规划的产物,而且整个城市体系、区域也是规划的产物。但一座城市是否进行过规划是需要证明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都城无疑进行过规划,如隋代的长安,元大都等,但众多地方城市是否进行过规划,以及规划的程度和内容并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证明,至少在当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中,如果提出某座城市是“规划”的产物,则必须要进行论证。但是,当前以“规划”为标题的论著几乎都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而且在这些论著中似乎认为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是规划的产物,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些论著在题目上就存在问题。 比较典型的是张驭寰《中国古代县城规划图详解》(20),该书内容简介中记述“本书收集了中国近200座古代县城规划图谱,其中大多数都是从有关部门所藏明清时代的资料中遴选,并经作者实地考察、印证,故史料价值极高”。不过就本人所知,至今没有发现明确的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图,作者能搜集到200幅古代县城的规划图谱,无疑将对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该书所谓的“县城规划图谱”,实际上是明清方志中的城市图,显然与规划并无关系,这类似于将现在的北京城市地图称为北京城市规划图。作者在前言中提出“本书所选用的资料,是当年建城之时的基本依据”,更是不知所据。该书以“规划图”为题不仅是误导,而且不得不让人怀疑作者的研究态度,甚至似乎有故弄玄虚之嫌。 总体来看,以往综合性研究论著中,除了少数几本描述性的著作之外,大部分论著在研究方法或者内容都存在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综合研究的现状。 除了上述三个层次的研究之外,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认识也来源于对城市形态构成要素的研究,下面对与城市形态构成要素有关的研究进行概述。 (四)城市形态构成要素的研究 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众多,一些要素在以往城市形态的研究中较少、甚至没有涉及,如地方城市中的衙署(21)、庙学等。下面对成果较多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的研究进行总结。 1.城市外部形态 城市外部形态,在研究中一般指的是由城墙所界定的城市轮廓形态。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讨论中国古代城市外部形态的“规范”与“不规范”。一般都认为方形、长方形,或者近似于方形、长方形的城市形态是中国古代城市外部形态的“规范”模式,其他形状的城市外部形态都属于“不规范”的范畴。如胡俊、高蓓蓓、马正林、陈正祥等学者都持这一观点(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