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周明朗:语言识别:民族国家建设与全球化(8)


    五、余 言
    本文通过区分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和语言外部发展规律,把语言识别分为语言内部识别和语言外部识别,认为民族国家建设通常以语言外部识别为主。本文还提出3种语言观,认为语言观主导语言外部识别。纵观历史,不难见语言外部识别与民族国家建设的关系通常由一个地域的语言观所主导。语言观可分大小。无论大小,语言观都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沉淀,不会一朝一夕改变。大语言观主张语言粗分,以语言为交际工具,不纠缠语言与族群认同的局部关系,以便维护一个地域的统一和安全。小语言观主张语言细分,以语言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为依据,越细分越有可能建立语言与族群认同的一对一关系,结果常常导致区域内部冲突。
    迄今为止,在民族国家建设中,无论大语言观还是小语言观,其语言识别不是依靠权力,就是诉求于暴力,难以公平公正、互相尊重地进行。在近期的全球化进程中,平等语言观超越大语言观和小语言观,不借助权力,而是力求共识,以达到进行语言地位识别的目的。平等语言观提倡在已有的民族国家建设框架内实行多语制,给予每个语言相应的地位识别。语言地位识别既可以提供国家需要的语言交际功能,又能满足各个族群的象征功能需要,应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宏观社会语言学从外部研究语言识别,充分说明语言识别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语言识别既是一个由语言观主导的民族国家建设问题,又是一个由语言观引领的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如何把握语言观和语言秩序的关系,对与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制订者和执行者是一个不可回避却又难以应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 行 2000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李丽生,夏 娜 2017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语言战略研究》第2 期。
    [3]孙宏开,胡增益,黄 行 2007 《中国的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
    [4]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 《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北京:语文出版社。
    [5]周明朗 2009a 《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秩序:全球化与美中两国的多语(教育)战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 期。
    [6]周明朗 2009b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秩序与语言和谐》,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文化宣传司《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7]周明朗 2013 《宏观社会语言学》,载王志洁、陈东东《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语言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Adrey, J.-B. 2005. Minority language right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4 EU enlargement: The Copenhagen criteria in the Baltic states.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26 (5), 453–468.
    [9]Anderson, J. and O’Dowd, L. 1999. Borders, border regions and territoriality: Contradictory meanings, changing significance. Regional Studies 33 (7), 593–604.
    [10]Barbour, S. 2000. Germany, Austria, Switzerland, Luxembourg: The total coincidence of nations and speech communities? In S.
    [12]Barbour and C. Carmichael (eds.), Language and Nationalism in Europ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Burke, P. 2004. Languages and Communiti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Calvet, L-J. 1998. Language Wars and Linguistic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Carmichael, C. 2000. ‘A people exist and that people has its language’: Language and nationalism in the Balkans. In S. Barbour and C. Carmichael (eds.), Language and Nationalism in Europ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