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盖媛瑾: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产业扶贫:实践困境与推进路径——以贵州省少数民族极贫乡镇旅游产业扶贫为讨论对象(2)


    二、区域背景、旅游资源概况与旅游业发展现状
    保基乡地处盘县、水城县和普安县交汇处,位于盘县东北部,距县城红果镇69公里,距镇胜高速英武出口29公里,距普安高铁站21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47平方公里,可供农业开发利用土地为16.3万亩,耕地面积26800亩,林地163529亩,森林覆盖率75%。全乡辖7个行政村、94个村民组,居住着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汉族等民族,人口4704户、1519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2016年,保基乡共减少贫困人口121户、384人,目前共有贫困人口1761户、452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78户、1896人,低保贫困户1138户、2582人,五保户贫困户45户、49人,贫困发生率29.46%。保基乡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深山区、石山区。
    保基乡属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2375米,最低海拔740米,全乡地势西面高,东北低,呈上、中、下梯形状态。因特殊的地理构造与地貌环境,形塑当地从亚热带到暖温带垂直型气候条件,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该乡雨那洼村老马冲7.5平方公里原始森林中有10多万株野生红豆杉,是目前贵州野生红豆杉相对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素有“红豆杉之乡”美称。已进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陆家寨有60多株千年以上的古榕树、千亩天然红枫叶带、3000多亩河谷梯田。保基乡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与立体气候条件为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提供了环境基础。但因贵州省属典型的山地省份,喀斯特地貌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70%,山地旅游资源的同质性较强,全省范围内喀斯特溶洞、峰丛、峡谷分布较广。若不能从同质性较强、分布较广的喀斯特旅游资源中寻找差异,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区域旅游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这样的旅游资源,成因虽类型多样,但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资源构成无非都是共性大、个性小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等构成的似人似兽似物的景观,甚至不同溶洞所配的神话导游词都差不多,这使得这类资源出现共性大、独特性小,重游率低的特点[3]。为此,当地政府专门聘请中国与法国联合组成的山地专家团队到当地遴选资源。经过专家团队实地考察与横向对比论证,最终选择世界第一深竖洞(当地人称白雨洞、冲天眼、脚踩洞)、贵州落差最大格所河峡谷、罕见的洞中梯级伏流瀑布作为自然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
    保基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清康熙十八年(1679),当地彝族土司龙天佑归附清王朝,因征吴三桂有功被封总兵爵位,任普安州州同知,后将营址迁至保基,并于此设土司衙门公堂,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光禄大夫左都督,享正一品衔,葬于保基乡垤腊村天桥(守坟寨)组。龙天佑治理期间,在保基留下了总兵府、龙氏宗庙、总兵墓、专业村寨①、古驿道等遗物遗迹,在历史沉淀中形成了保基特定的“总兵文化”。此外,保基乡有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曲艺“八音坐唱”、铜鼓舞等文化遗产,有三月三、牧童节(四月初八)、六月六、尝新节(即七月十五)等民族节日,有原始精湛的纺纱、织布、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都赋予了保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上述资源条件作为支撑,该乡利用贵州全省县县通高速和六盘水市改善旅游交通路网机遇,坚持外畅内达原则,加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区域合作互动。在不破坏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特殊交通——架设缆车,打通内外联线;通过景区外部修建停车场并借助电瓶车畅通内环线,将景区内景点有效串联,形成闭环状旅游线路,做到交通游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依全乡围绕217省道两侧和格所河峡谷大大小小分布景点展开游线设计,景点包含世界第一深竖洞、贵州落差最大格所河峡谷、罕见的洞中梯级伏流瀑布、谷中天窗(冲天眼、脚踩洞)竖洞、落水洞一线天、洞中瀑布、清朝正一品总兵故居及总兵墓地,等等。为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在外来酒店管理公司协助下,该乡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条件出发,建成数栋特色民宿,若干间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稻田酒店、洞穴酒店,拟建若干间树屋酒店、悬崖酒店、帐篷酒店、城堡酒店、户外奢侈酒店以及生态酒店,未来保基乡将成为世界上特色酒店群最为集中的区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