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熟络了以后,村里农民一天到晚找周立波聊天,早上他还没起床就有人来,站在炕头上就聊起来了。自此,农民们开始明白,自己世世代代的贫穷命运,不是因为“八字”不好。 解放战争期间,以1946年“五四指示”为起始的土地改革运动,猛烈冲击着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特别是在一亿多人口的解放区,基本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亿万农民在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他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一九四六年七月下旬的这个清早,在东北松江省境内,在哈尔滨东南的一条公路上,牛倌看见的这挂四马拉的四轱辘大车,是从珠河县动身,到元茂屯去的。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句来自着名作家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中的描述,看似平淡无奇,勾勒的却是一幅壮丽的图景——长达数年、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正如小说中所说,是“元茂屯翻天覆地的事情的开始”。 书中“元茂屯”的原型位于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一个山坳中,真名叫作元宝屯。1946年,38岁的周立波依据自己参与土改的经历创作了小说《暴风骤雨》,使得那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获得了“中国土改第一村”的称号。 可是,土改工作队在元宝屯的老人刘永清眼里,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夏天刚过,呼呼的老北风就冒起头来了。顺着条起尘扬烟的土路,来了一支穿着土黄色军装的队伍,打头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后面跟着个小卫兵,屁股后面还晃荡着一把盒子炮。 土路边乘凉的乡亲们都挺害怕:“快看啊,‘粮子’又来了。” 说到那会儿的“粮子”,有东北军、日军、“满洲国”的皇协军,还有从蒙古过来的伪蒙军和东一帮西一伙的胡子、土匪。只要拖枪带刀,老百姓都管他们叫“粮子”,一见着就赶紧躲。由当家的挑着担子,一头放一床破被盖,另一头放着家里最后的一点粮食,一家老小匆匆忙忙地往元宝山上的山林里躲。 后来,元宝屯人才知道,这个打头的小伙子,是元宝屯土改工作队的第一任队长萧洪达,后来成为《暴风骤雨》里主角萧队长的原型。 工作队选择元宝屯,既因为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部队活动的地区,离铁路线较远,与延寿县交界,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又因为元宝屯是方圆四五十里的惟一大村,天然形成了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另外,“元宝”的村名源于这座山坳形似元宝,地形条件也有利于军事活动。 刘永清老人那时还小,不过十几岁。要说历史的大势,他看不太清楚,元宝屯的老百姓也看不清楚。但随着工作队扎下根来,人们渐渐地看出了些门道——萧队长带着一帮“粮子”来,不是来抢粮,而是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 对于许许多多像元宝屯这样处在饥饿中的东北农村,还有无数在苦难命运中挣扎着的农人,这无疑是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