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和国民党相比,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依然没有改变。到1946年7月,国民党方面拥有总兵力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0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之比约3。4∶1。国民党统治着全国约76%的面积、3。39亿人口,还控制着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的铁路交通线,拥有几乎全部近代工业和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解放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国土总面积的24%,人口约1。36亿,近代工业很少,基本上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 在东北,由于1946年5月下旬的四平战役失利,中共军队主力被迫退过松花江,放弃了此前占领的大片地区。6月1日,中共中央第一次做出了“全国内战不可避免”的判断。 1946年7月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动员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指示,号召他们“跑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中去,确定以能否深入农民群众为考查共产党员品格的尺度”。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6年七八两个月,东北解放区有12000名干部下乡,贯彻“五四指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周立波正是作为这12000名下乡干部之一,跟随土改队来到松江之畔的元宝屯参加土改。 “不是一件容易事” 周立波并不是第一拨跟着萧队长进村的。十月下旬,村里人突然发现多了个脸孔白净、个头挺高的汉子,瘦瘦的,鼻梁上架副眼镜,上衣口袋里老别着两支笔,有事没事就掏出来写写划划,一看就是知识分子。 一直到现在,元宝屯知道周立波的人,还都习惯叫他“大老周”,小说中“郭全海”的原型郭长兴就是其中一个。 郭长兴记得,周立波与他的接触是以一声“小鬼”开始的——这个称呼曾引得他老大不高兴,直到明白这个“小鬼”是种亲切的称呼,不是“阎王小鬼”的意思,才慢慢接受。 日后以“进步青年农民”形象出现在小说和电影里的郭长兴,确实与村里的地主“韩老六”有阶级仇恨:他们全家8口人租种了韩家的地,耿直的父亲因为得罪了地主而被抓劳工,死在工地上。没过多久,全家人又染上了伤寒病,母亲和妹妹病死。郭长兴好不容易从伤寒病中挺过来,又被韩老六以“地不能租给绝后户”的理由收走了土地,让绝望的他差点走投无路。 即便如此,在村里第一次开批斗会的时候,郭长兴却和大多数人一样一言不发。“‘郭孩子’,你咋不说话?”会后,周立波叫着郭长兴的昵称,笑着问他。 “韩老六的家里人,五亲六眷,三老四少,都在场里吹胡子,瞪眼睛,大伙谁还敢说话?我个人说说顶啥用?”郭长兴回答。 这是土改队员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在《暴风骤雨》的开头,周立波就笔致饱满地写下:工作队的到来,确实是元茂屯翻天覆地的事情的开始。靠山的人家都知道,风是雨的头,风来了,雨也要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