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47年土改风暴:让农民明白穷并非生辰八字不好(8)


     这期间,刘少奇曾设想在各地汇报和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起草一个像“五四指示”那样的决议,他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写出了一万多字,但总觉得不成熟。和会议主席团沟通后,主席团的意见还是先讲话,再写一个短的文件。
     8月20日和21日两天,刘少奇在会上做长篇发言,谈下一步土改政策的设想。他说:“土地改革运动,用一句话来说,基本上就是平分土地,将地主的土地财产分掉,一部分富农的部分土地财产分掉,一部分富农不动,中农不动,贫雇农得到土地,结果土地就大体平均了。”“只要我们做好这件事,就基本上完成了现阶段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刘少奇在这里提出的平分,大体还是“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平分,不动中农,但到了9月4日,他却又修改了报告的提法。
     原来,9月3日,刘少奇看到了《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一文,这是新华社8月29日发表的社论。社论写道:“现在的情势与抗日时期已经不同,我国仍有广大的、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而奋斗的统一战线,但这个统一战线已不包括蒋介石在内……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党的土地政策改变到彻底平分田地,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农具、牲畜、种子、粮食、衣服和住所;同时又照顾地主的生活,让地主和农民同样分得一份土地,乃是绝对必要的。”
     刘少奇看到了这篇社论,随即找到中央工委的其他负责人,他说:“这篇社论通篇都是讲的平分土地,是普遍的彻底平分。不经过毛主席,这种口号是不敢提的。”
     刘少奇估计得很准确。这个政策正是在小河会议上形成的,也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土地改革中要采取平分土地的方针。
     原本土地会议已进入结束阶段,四五天后即可闭幕,因为新华社社论提出彻底平分土地,会议便又集中到土地政策问题上来。刘少奇要求各位代表,尤其是在一线做过土改工作的代表,认真考虑平分土地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这样做是否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结果,多数意见表示赞成,认为彻底平分的做法简单,进行迅速,利多害少。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刘少奇同大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赶写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两次提交会议讨论通过。
     9月13日,大会召开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集中讨论土地改革的政策问题,决定“普遍实行彻底平分”,即将“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它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的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村人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将接收和征收来的其它财产,“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分给个人的财产归本人所有,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适当的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地主及其家庭,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及财产”。
     “晴天霹雳一声响,布棚下面创辉煌。打土豪,烧地契,喜笑颜开分田地。共产党使咱翻了身,咱要报答共产党的恩;去支前,去参战,人人争到打蒋第一线”。全国土地会议后,这首民歌迅速在解放区广为流传,形象地描绘了当年全国土地会议的情景以及土地会议后分到土地的农民的喜悦。一些口号也响彻大江南北:“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那里!”“前方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