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来临时 东北解放区比华北、华中等老解放区建立得要晚,但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大,因而在解放战争中,土地改革的意义尤其重大。 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47年12月1日在东北解放区发布《告农民书》,指出:“八一五解放后,共产党八路军帮助咱们翻身,肃清土匪,清算分地,挖财宝,分得土地、房屋、牛马、农具及财物,定下了安家立业,发展生产的基础,但是封建制度还打得不彻底,土地还分得不合理。这次要来一个彻底消灭封建,彻底平分土地。”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时正在土改一线体验生活的周立波自然也感受到了这种威力。 在《暴风骤雨》第二部,尽管周立波已经离开了元宝屯,但小说中仍以元茂屯作为事件发生地,只是在主角萧队长、郭全海等人的身上,糅合了更多他在拉林、苇河、呼兰所搜集的素材。 书中,周立波塑造了一个中农刘德山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推动促进作用。 在小说中,谣言像黑老鸹似地飞遍全屯。有的说:“中农是过年的猪,早晚得杀。”有的说:“如今的政策是杀了肥猪杀克郎。”这些谣言起来以后,有的中农干活懒洋洋,太阳晒着腚,还不起来。下晚不侍候牲口,马都饿得光剩一张皮,都爬窝了。有的中农,原先是省吃俭用的,现在也都肥吃肥喝了。“吃吧,吃上一点,才不吃亏。”他们起初把肥猪杀了,顿顿吃着大片肉,往后,克郎也宰了。他们说:“咱给谁喂呀?”有的中农,也学地主样:装穷。他们把那稍微好点的东西:被子、棉袄、甚至于炕毡和炕席,都窖起来。十冬腊月天,土坯炕上,不铺炕席,也不盖被子,孩子们冻得通宵叫唤,老娘们也都闹病了。 中农刘德山本来是个种地的能手,庄稼活样样都行,一样的地,一样的工夫,别人家出的庄稼总赶不上他的。他种的苞米,粒儿鼓鼓的,棒子有一尺多长。自从他听到风声,说要斗中农,吓坏了。碰巧屯里“出担架”(支援前线抬伤员),刘德山慌忙报了名,不是真积极,而是去躲躲屯里的风浪。 结果,到了前方,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败局已定,刘德山心里先去了一层顾虑,前方的指战员们都对他亲热,凡事又信得着他。后来,他自己抓着了两个俘虏,人们越发敬重他。几桩事凑在一块,原本脚踩两只船的刘德山从前线一回来,跟先前完全两样了。 回家后,刘德山发现,家里也和原来不一样了。刘大娘乐呵呵地搬出酸菜粉条煮猪肉,炒豆腐皮子,还有饺子,这是平日里过年才有的浇裹:“农会纠偏了,划错的中农,都划了回来。斗出的果实也退回来了。咱们献出的两个马都牵回来了。萧队长还说:贫雇中农是一家,贫雇农是骨头,中农是肉,贫雇中农是骨肉至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