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6:11:48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 李静 于晋海 参加讨论
三、心理机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信息加工系统 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涉及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心理层面的问题,这是一个与民族心理活动相关的,从外部效度进入内部效度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是人们在行为上对某种情境所表现出的习惯性的反应方式,即心理结构的内部结构和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把人脑看成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心理机制由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和输出或使用等阶段构成。我们认为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在互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同时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机制。 (一)信息加工过程要素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惯性的反应方式和具体的运转需有民族接触、文化碰撞、文化选择与相融等要素。 接触,可接纳的场域。所谓场域在一定意义上亦称为“空间”,其实就是活动、交往可能进行的场所。“法国当代学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针对传统西方理论中对于理解人存在处境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两大研究向度的局限而做出了反传统的思考,并提出了‘场域’的概念。”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言,其“心理过程”的起点即为可接纳场域中的接触。不同民族成员在互动中产生了“可接纳的空间”,以这种心理状态为起点,双方透过不断的协商、对话,可以拓宽接纳的层次和广度。在“可接纳的空间”的心理基础上,模拟和学习对方的生活习惯。这种深度接触,提高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公约数,拉近了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 碰撞,文化相遇中的认知与阻抗。碰撞既有共时性的发生也有历时性的交织。从漫长的历史中走来,人类群体在不同的场景与背景中相遇、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着交流与碰撞。在相遇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着相互的了解与认知;同时,因为不同文化的相遇而产生阻抗。这里借用物理学中原本表示阻碍作用的“阻抗”一词来说明,在不同文化相遇的初期亦会产生类似“阻抗”的现象,即对他文化的排斥反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可接纳的场域中接触,在共时、共处中相遇、相交,有了碰撞。如不同民族相遇或载有不同民族文化的个体相遇即产生文化碰撞(Culture Shock),同时对交往主客体的文化有了相互的认知并在某种程度上消除阻抗,此为“交往交流交融”心理机制的第二个环节。 选择,互补与互利性。在对他文化进行接触与认知的基础上因为需要与互补而产生了选择,亦即不同文化所进行的选择。交往的主客体总是会选择符合自己外在与内在需要的、与自己的价值与态度等相符合的文化因子。该过程的选择可能因为趋利避害、可能因为强势文化的吸引,抑或为共同的需求所致。文化选择(Culture Selection)是在刺激、碰撞基础上进行的心理过程,是知觉的选择性在民族交往中的心理表现。 相融,自我中的他者。因为文化的交融,彼此的相互吸引、吸收而产生心理相融。文化融合(Cultural Blend)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根据需要吸纳、吸收他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就民族而言,民族交往的主客体会在最为符合自己需求、最能补充自己所需的部分上吸纳他民族文化、产生文化相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理念和精神的融合,是民族文化相融的基础,理念的趋同、文化的相融使民族的心理素质走向一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是大脑信息加工过程,这个过程的环节为接触、碰撞、选择和相融,经历了刺激、同化、顺应和吸收以及再刺激、同化、顺应和吸收的心理过程,该过程是循环往复进行的,以形成一个习惯性的反应形式,此为心理机制。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机制模型 从民族心理学研究出发,我们建构一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的元素之间有着逻辑关系,由这些逻辑相关的元素建构的是一个动态结构模型,从民族接触、文化碰撞,到文化选择与文化相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其中每一个元素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循环过程的不断进行而增加或衰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自民族接触始启动,在一定的空间相遇并产生不同文化的碰撞,在此过程中因趋利选择而产生自我中的他者,同时由于刺激、同化、顺应及吸收等信息加工过程而产生文化的接触、碰撞、选择、交融与心理相融等心理过程。由图2可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是有多重回路且循环往复运行,每一次的循环对民族关系均产生一定影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我们认为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在互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同时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心理机制。这个心理机制包括民族接触、文化碰撞、趋利避害选择、文化心理相融等心理过程产生的刺激、同化、顺应和吸收等信息加工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