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7)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6:11:0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 李静 于晋海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杨建新.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与西欧大国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许宪隆.构建共生互补型多民族和谐社会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8,(10)下半月. [3][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 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钱敏汝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4]韩瑞林.元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李静.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8][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陈寅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11]吕振羽.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J].历史研究,1959,(4). [12]李静.民族心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3][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简明文化人类学: 人类之境(第五版)[M].熊茜超,陈诗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4]管彦博.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问题[J].历史研究,2001,(8). [15]王希恩.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6]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17]林秀幸.界线、认同和忠实性:进香,一个客家地 方社群理解和认知他者的社会过程[J].台湾人类学刊,2007,(5). (责任编辑:admin) |